第(3/3)頁 冀州是漢地九州之一,在我國綿長的歷史中,曾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傳說遠在四千年之前,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軒轅氏黃帝在征服蚩尤、炎帝兩個部落之后,定居晉南,依山川大勢,“割地布九州”。在唐堯時,洪水為害,淹沒九州。大禹又“隨山浚川”“疆理天下,奠九州而正五服”。統治地區劃為“九州”,并鑄九鼎“象征九州”。設置九州是為了管理居民;鑄造九鼎是為了記載夏王朝的功德,象征夏王為九州之主。關于九州的說法,在流傳下來的古籍記載中有幾種說法! 所以九州鼎之事人人皆知,但卻不知道暗中還有九州大印。 而關于翼州為九州之首在歷史之上也是有佐證的! 相傳唐堯的都城平陽,虞舜的都城蒲坂,夏禹的都城安邑,都在古冀州境內。因此《谷梁傳·楊士勛疏》云:“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則冀州是天子之常居。” 東漢涿郡人盧植的《冀州風土記》中稱:“唐虞以來,冀州為圣賢之泉藪,帝王之舊地。” 鄒衍說:“九州之內,名曰赤縣。赤縣之畿,從冀州而起。”故后王雖不都冀州,也以冀州言之。冀州是古三代帝王建都的地方,“王畿所在”,自然應當列為九州之首。 對于古冀州為什么排在九州之首,還有依治水先后,五行次序等不同的說法。如孔穎達《尚書正義》中解釋冀州被列為九州之首的原因時說:“九州之次,以治水先后,以水性下流,當從下而泄,故治水皆從下為始。冀州帝都,于九州近北。故首從冀起。”《漢書》中也說:“冀州,堯所都,故禹治水從冀州始。”宋朝蘇東坡也認為:“河患冀兗為多……故禹行自冀始。”總之,冀州由于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古帝王都城所在地,從而被列為九州中的第一位。 唐高祖武德初年,改郡為州,由州刺史代替了郡太守。改信都郡為冀州,領信都、堂陽、南宮、棗強、武邑、衡水、阜城、蓚、武強九縣,治信都,是年十二月劉黑闥陷冀州。西晉以后,冀州所轄范圍縮小,到唐時只包括這九個縣。唐太宗貞觀元年,以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設道、州(郡、府)、縣地方三級。冀州屬河北道(轄州二十九個)。。 而現在月生可不能以現在的翼州地盤來判斷當時古翼州!同樣,神族也不可能以現在的翼州范圍來尋找神族大印。 現而今,月生也大概依稀能夠判斷得出,那些神族到底是在一個什么標準尋找九州印,那就是龍脈,根據龍脈走向判斷九州大印的大概范圍。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