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至高利益》
第(1/3)頁
李東方在全市黨政干部大會上講話時提到河塘村以后,河塘村的名氣驟然大了起來,連躺在醫院的大老板鐘明仁都注意到了。鐘明仁專門把賀家國找來談了一次,了解有關情況,看法和李東方完全一致,認為河塘村的選舉結果意味深長。
鐘明仁指出:“……問題不在于選了一個算命先生上臺,而在于我們的黨員同志人家老百姓一個不要!河塘村三十二個黨員中不可能一個好人沒有,為什么人家就是不要呢?以前的黨員干部太腐敗嘛,腐敗給老百姓造成的印象很深嘛,老百姓一旦有了民主權利,不趕你下臺才怪呢!實際上警鐘早就敲起來了,我們有些同志就是充耳不聞,就不愿多想想怎么做好這個人民公仆,怎么好好為老百姓服務,還在那里為了自己的所謂政治利益機關算盡,想著法子保護腐敗分子,我看啊,這不但是失職了,也很愚蠢啊——我就不信搞民主選舉老百姓會選他趙某人做省長、副省長!”
鐘明仁一邊批評趙啟功,一邊也冷靜地進行了反思,頭一次把賀家國當作了自己的同志和朋友,說得誠懇而坦然:“——當然,平心靜氣地想想,也不能說趙啟功對我的批評就不對,此公是不是別有用心,是不是搞政治訛詐,我們先不管他,可他的觀點基本上是對的,一把手現象確實存在,決策不民主,用人不民主的現象,不但在峽江市,在西川省存在,在全國不少地方也存在。改革開放之初,左的那一套還很有市場,不這么干不行,政治形勢需要有喬廠長這種人拳打腳踢去開創局面,所以一部《喬廠長上任記》才會風行全國。以后政治形勢穩定了,政治生活正常了,再這么干就不行了,勢必要走到事物的反面,走上主觀和客觀相背離的道路……”
那天鐘明仁情緒不錯,針對民主說了不少話,說到最后,又一次主動問起了國際工業園,要求賀家國一定說真話。賀家國見鐘明仁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況都還不錯,才把有關情況說了——仍沒敢說透,怕鐘明仁一下子接受不了。說完后,還趁機向鐘明仁推薦了兩本環保方面的書,一本是《寂靜的春天》,一本是《大熊貓沉思錄》。
話雖然沒說透,鐘明仁已經有點吃不消了,這位大老板怎么也不相信國際工業園的污染會這么嚴重,而且除了關園,竟然無路可走。十五年了,鐘明仁看到的,聽到的,全不是這么回事!鐘明仁聽罷雖然沒有發火,可態度還是有所保留的,深思著說:如果你和李東方說的這些情況都是真實的,那么,錢凡興、呂成薇那些同志就從沒和我說過真話。賀家國也不客氣了,把錢凡興的所作所為如實匯報了一番,包括在時代大道資金問題上“逼宮”的設想。鐘明仁氣壞了,這才知道自己差一點被逼上梁山,愣在那里連嘆了幾聲“可怕,可怕”,感慨說缺少民主作風真是害己害人啊。
賀家國擔心鐘明仁的心臟吃不消,不敢多說了,建議鐘明仁以后搞點微服私訪。
鐘明仁苦笑起來:“——你這狗娃,又異想天開了吧?我搞什么微服私訪啊?現在還是微服私訪時代啊?有了電視以后,我這個省委書記就成西川最大的明星了,走到哪里人家認不出來?!”嘆了口氣,“我對電視這東西真沒有什么好感,害得我連上街逛逛的自由都沒有嘍!”
……
從鐘明仁那里回去,賀家國向李東方進行了一次匯報,李東方覺得時機成熟了,準備把國際工業園十五年來的污染材料陸續送到醫院去,讓鐘明仁自己看,自己做出判斷,以便促成問題的早日解決。同時,李東方要求賀家國根據鐘明仁的這個談話精神,把河塘村的材料好好搞一下,盡快在《內部情況》上發出來。李東方把話說得很明白:在這種廉政風暴越刮越猛的時候,就是要把政治警鐘敲響一點,在長鳴的警鐘聲中,進一步統一全市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
賀家國硬著頭皮接受了任務,情緒卻不太高。
河塘村的民主試驗并不成功,除了警鐘長鳴的意義,幾乎沒有其他實際意義,賀家國心里最清楚:他的民主理想已被現實無情地粉碎了。河塘村的新村委公開了三次會吵了三次,第三次還打起來了,一個姓王的村委被飛起的煙灰缸打破了腦袋,縫了五六針。除了一個為風水改村門的決議外,什么決議也沒做出來。村主任甘子玉一看玩不轉,干脆不管事了,整天忙于給人算命看相,據說陳仲成被捕前就找他算過,算得還很準,甘子玉的名氣就越來越大,一段時間內,省市不少小車直開河塘村,影響極壞。副主任聶端午倒干事,卻也不是什么帶領群眾奔小康的正事,而是不斷上訪,從鎮上到縣里,帶著十幾個人三天兩頭跑個不休。不但告前任三屆村委會的黨員干部,也告甘子玉,說甘子玉有意包庇甘姓腐敗分子,和腐敗分子同流合污。
計夫順只要向他匯報起來就叫苦連天,罵罵咧咧。
這時候又發現,計夫順也把他坑了一把,市農行把三百萬貸出去后才知道:那八十八畝地國有轉讓金太平鎮一分錢沒交。想追回貸款已來不及了,不到三天時間,太平鎮賬上的錢只有不到二十元了。行長拿計夫順沒辦法,非逼著市領導賀家國寫下“合謀詐騙”的字據。賀家國只好自認倒霉,把字據留下了。當天沖到鎮上對計夫順就是一頓臭罵,罵計夫順內戰內行,外戰外行,不到外面去騙,竟找到他這個抓點的市長助理來騙。計夫順卻觍著臉和他開玩笑,說這是讓他為民主付點小代價,氣得賀家國恨不能撲上去狠狠咬下計夫順兩口肉。
帶著沈小陽等人下去搞材料時,河塘村的民主已不堪收拾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