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247章 吃上水了,吃水不忘獻圖人-《黃金年代從1977開始》


    第(2/3)頁

    水泵發出低沉的嗡鳴。

    一秒,兩秒,三秒……

    突然,連接水泵的輸水管猛地一顫,一股渾濁的泥水從管口噴涌而出!

    “出水啦!出水啦!”

    “有水了!我們有水了!”

    “哎喲我的老天爺!哎喲我陳家的祖宗啊!哎喲感謝國家感謝黨啊!”

    勞力們跟工人們直接擁抱在一起。

    這成果可太了不起了。

    荒野上,人群爆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聲。

    后面水流迅速變得清澈、透亮,嘩啦啦的水聲,如同天籟之音,響徹在這片干渴的土地上。

    而冰涼的深層水則以激流姿態往外噴涌。

    工人們湊上去伸手一試,興奮的互相打起了水仗:

    “舒服,真涼爽啊。”

    “媽的,要是有個冰鎮啤酒這不帶勁了?”

    “要是再來個冰鎮西瓜那更帶勁……”

    陳永康急忙說:“啤酒俺這里沒有,西瓜那能找到,我回去買西瓜!”

    錢進笑道:“這事不著急,來,同志們,我之前說什么來著?”

    “等咱打井出水了,再喝茶!”

    他把綠茶泡好,用盆子接了冰涼的地下水又把茶水倒進去:

    “古有霍去病將士共飲御賜美酒,今天咱們更厲害,工農階級痛飲人民群眾送來的茶水!”

    他用水杯舀了已經喝不出茶水味的涼水,咕咕咕就是一大杯。

    陳永康看著他的樣子,滿懷敬畏。

    出水了。

    這是大喜事。

    工人們迫不及待想要享受來自農民群眾的歡呼,派了卡車去接人。

    卡車接了一車又一車,還有更多的人冒著炎炎夏日、靠雙腿跋涉好幾公里往這邊跑!

    老人們下車,看著往外噴涌的地下水,他們激動得老淚縱橫,紛紛上前跪在地上,雙手捧起清涼的井水貪婪地喝著,任憑水流打濕衣襟。

    孩子們在水花中跳躍、尖叫,有幾條狗不知道人群干嘛也跟來了,看到有水它們也往里擠,進去后拼命的喝水。

    李先和工人們滿臉油污還沒洗掉,看著噴涌的清泉他們咧開嘴一個勁的笑,疲憊的臉上洋溢著巨大的成就感和欣慰。

    錢進給他們拍照片,說道:“明天咱們就是頭版頭條!”

    “同志們,都擺好架勢,明天我送你們上報紙!”

    一群臉上抹了油、混著土的漢子勾肩搭背哈哈笑。

    此時他們是功臣。

    這口井的日出水量有多少還不好說,但滿足全公社肯定不是問題。

    可惜它距離各生產大隊還有些距離,需要社員們自己來挑水、運水。

    但只要有了水井。

    其他的都不是問題。

    公社領導握著錢進的手使勁搖晃:“俺公社的農民沒別的,就是有兩膀子力氣。”

    “俺沒有能耐變出水來,可是只要這個水有了,那領導你們就別管了,俺就是推著小車,一家一戶推個水桶,也能把地里莊稼的命給續上!”

    陳永康喊道:“領導,有了水井,俺大隊的玉米和保命紅薯沒問題了。”

    “等紅薯出土了,我給你送城里去,你到時候別嫌俺這里的紅薯吃多了燒心,你可得使勁吃啊!”

    錢進跟他握手,笑道:“我等那一天,現在我可把你的話記在心里了,你在我這里有一筆賬了。”

    陳永康使勁點頭。

    打井隊換地方。

    然后捷報如同春風,一個接一個地傳回指揮部。

    大洼公社那口歷經波折的井,在克服流沙后,也成功出水,水量充沛!

    后面去往孟各莊公社的打井分隊,嚴格按照圖紙在一條次級水脈的富水區打井,深度僅僅兩米,竟然打出了自流井。

    清冽的泉水無需水泵,日夜不停地涌出,村民們自發砌起了蓄水池。

    還有金山溝子公社……

    每一口成功涌水的深井,都如同在旱魃肆虐的版圖上釘下了一顆顆堅固的釘子,成為一個區域抗旱救災的堅強堡壘和希望之源。

    它們不僅提供了救命的水,更極大地提振了干部群眾的信心和士氣。

    這樣《海濱市地下水脈分布概略圖》的價值在實戰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它極大地提高了打井的成功率,減少了盲目勘探的浪費。

    雖然設備落后,深度受限,但有了這張“尋寶圖”,工人們和技術員們方向明確,斗志昂揚,確實獲得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

    錢進本來以為他們可以上海濱日報的頭條,結果省里報社甚至國家級報社都來對他們進行采訪!

    幾天后他們正在開會,鄭國棟一把將會議室大門推開,掐著一份報紙興沖沖的走進來,一巴掌給拍在了桌子上。

    韓兆新正在發言結果被打斷想發火,一看是鄭國棟進來了,只能把火氣壓住:“嗨,國棟同志你……”

    “我什么我?”鄭國棟臉色一沉,眾人莫名其妙。

    然后他又露出新笑容,將報紙打開推給了韓兆新。

    韓兆新看了一眼臉色一變,下意識的指著報紙問:“我們?”

    這次終于輪到了《人民日報》……

    海濱市的抗旱指揮部登上了報紙。

    上面也有錢進的名字,而且他的名字出現了五次,僅次于韓兆新的七次!

    他們的抗旱指揮部能登上《人民日報》,對于各級官員來說這是比挖出水來還要重要的勝利。

    即使錢進這人不那么重視名利,看到自己名字登上了《人民日報》也是震驚。

    張成南還疑惑:“怎么回事?有新華社的同志來采訪過?咱們不知道呀。”

    鄭國棟興奮的說:“人家就沒讓咱知道,因為這次南方抗澇北方抗旱的工作里,不少地方出現了上瞞下欺的情況。”

    “于是關于抗災工作的報道,上面的同志是先下基層,先眼見為實!”

    然后他拿起報紙隨便找了一段讀了起來:

    “……在海濱市抗旱救災工作指揮部各級領導的帶領下,打井隊的同志們上下一心,用經驗、智慧和超乎尋常的毅力,彌補了設備的不足。”

    “圖紙上那些模糊的線條和點狀區域,在打井工人布滿老繭的手中,在鉆機日夜不停的轟鳴聲中,變成了汩汩流淌的生命之泉……”

    韓兆新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

    他深吸一口氣走到會議室窗前,望著窗外依舊熾熱的陽光,但心情卻與之前截然不同。

    “這張泛黃的圖紙,連接著過去與現在,凝聚著知識的力量和人民的偉力……”

    “它像一道光,穿透了干旱的陰霾,照亮了自救的道路……”

    “深井的轟鳴,是這片干渴土地最動聽的樂章,每一口井的誕生,都在宣告:人,定能勝天!”

    鄭國棟一連讀了好幾段,讀的大家伙意氣風發,興高采烈。

    毫不客氣的說,接下來全國都知道有海濱市抗旱救災工作指揮部這么個單位了。

    鄭國棟興致勃勃的說:“各位同志,人家報道上說了,吃水不忘挖井人啊。”

    “咱們這個水是怎么出來的?是各位同志戰天斗地給戰斗出來的,但也是人家施華盛老同志給咱指路指出來的。”

    “所以我建議,我們不要等了,韓總指揮、錢副指揮,我們今天下班后就抽出時間,一起去拜訪施華盛老同志,好不好?”

    一把手發話了,誰敢說不好?

    只有錢進弱弱的發表意見:“其實,宋致遠老師也有很大的功勞,是他找到了施華盛老師,思想動員了施華盛老師奉獻出這份寶貴的詳略圖,也是他給我們指揮部送過來的……”

    這種全市一二把手集體慰問可是難得的重要事件,他得幫手下人爭取露臉機會。

    一個羊是趕,一群羊也是趕。

    錢進把話都說到這份上了,一把手沒別的話,一揮手霸氣的說:“好,那把兩位老同志都慰問一下。”

    借著這件事,韓兆新向鄭國棟匯報了抗旱工作進展。

    隨著溶洞引水工程的穩步推進,以及依托那份珍貴的《地下水脈詳略圖》打成的水井如雨后春筍般在焦渴的大地上涌現,指揮部的壓力不是那么大了。

    這點從指揮部里的氣氛變化也能看出來。

    雖然電話鈴聲依舊頻繁,文件傳遞依舊急促,但那份幾乎令人窒息的絕望感,已被一種更加務實的忙碌所取代。

    鄭國棟一邊聽匯報一邊也感受到了這股變幻的氛圍感。

    最后他看著墻上旱情地圖上,代表“人畜飲水初步緩解”的藍色標記點開始連成片,臉上笑容更清晰。

    “同志們,我認為當前來說,這場抗旱戰役的轉折點已經出現了,就是我們成功的引水和打井工作!”

    鄭國棟最后得給指揮部成員鼓勁。

    “但是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大家還是不能麻痹大意啊……”

    最后言歸正傳:“那什么,錢進同志,關于遵循詳略圖打水井的工作是你牽的頭,情況也是你最熟悉。”

    “那么你安排一下,我們今天下班利用傍晚這個時間過去慰問慰問老同志!”

    傍晚下班,韓兆新、錢進、張成南幾位指揮部主要領導陪同鄭國棟去慰問有功之士。

    鄭國棟和韓兆新乘坐的是一輛半舊的伏爾加轎車,錢進等人都被塞進了一輛掛著帆布篷的212吉普車。

    既然是錢進引路,那自然是先去自己人家里。

    這事不是他自私,想幫宋致遠搶功,主要是他沒跟施華盛打過交道,還不知道施華盛住在哪里呢。

    宋致遠依然住在老房子里,這一帶的樓房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紅磚筒子樓,墻面斑駁,樓道狹窄。

    特別是如今天氣燥熱,一進樓道里,混雜著煤煙、飯菜和公共廁所的復雜氣味就開始橫沖直撞。

    往里走,估計還有人準備晚上睡覺了,于是把馬桶準備好了。

    他們沒走兩步,一個開了蓋子的馬桶跟咧著嘴的狗似的沖他們噴涂氣息。

    錢進有些尷尬的看向鄭國棟:“領導,要不然我把宋致遠同志叫到外面去吧。”

    鄭國棟渾不在意的擺擺手,滿臉笑容:“這味道啊,哈哈,你們看看這個馬桶,是吧,三人行必有我師,嗯,三個馬桶也必有我師。”

    “啊?”張成南愣住了。

    鄭國棟笑道:“學習它外放氣味,然后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嘛。”

    一行人哄堂大笑。

    以前宋致遠自己住的是個獨門小院,那不是正規樓房,是有人用磚頭木頭鐵皮搭建的違建房。

    錢進知道那種房子冬冷夏熱沒隱私不好住,便通過居委會協調幫宋致遠協調到了一間套一老樓房。

    他熟門熟路地走在前面引路。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