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264章 指揮部解散,突擊隊回家-《黃金年代從1977開始》


    第(1/3)頁

    當天正兒八經休息了一天。

    后面幾天說是休息,錢進還是要辦公,居家辦公。

    不過這次就是忙活供銷社外商辦積壓的一些活了,全是需要他這個主任親自審批并簽字的項目。

    下班的時候,孫健會過來跟他共同辦公。

    錢進調走是既定事實了,外商辦的主任要換人。

    雖然抗旱工作緊張,可他還是抽空跟韋斌聊了這事。

    省里意思是空降一個主任,錢進的意思是直接從自己人里選拔,就讓孫健上位。

    韋斌這邊傾向于同意錢進的意見。

    因為錢進這邊有個理由是他跟孫健很熟了,以后他調走了,孫健這個熟人來負責外商辦工作,他可以起一個協助和教導的作用。

    當然主要是孫健有這個本事。

    他是大學生的學歷,眼界、頭腦和學習能力在當下都是拔尖的。

    錢進覺得他以后能夠在外貿工作上做出成績來。

    居家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給魏清歡調理身體狀態。

    葉酸、復合維生素、液體鈣,這些必須得跟上。

    另外他還給魏清歡準備了孕婦奶粉、孕婦堅果、孕吐零食,反正營養充分但能量不過剩。

    這樣身體沒問題還不會出現巨大兒危機。

    連同周末一起休息了五天,禮拜四錢進接到了指揮部電話讓他回去工作。

    期間又下了一場雨,按照氣象站的意思,海濱市的旱災算是緩解了。

    這樣韓兆新作為總指揮就想要下鄉進行一線的考察,如果抗旱工作差不多了,那指揮部就得裁撤,一些抗旱資源得送給其他地市使用。

    內地多個省市的干旱危機還沒有緩解呢。

    所以錢進這次回去就是跟張成南等幾位領導,陪同韓兆新下鄉視察旱情緩解后的農業生產恢復情況。

    指揮部一共分成了四個考察小組,除了錢進陪同韓兆新之外,其他的三個副指揮各自帶一個小組,兵分四路進行交叉考察。

    韓兆新選的是錢進的主場,他要去安果縣。

    兩人乘坐的依舊是那輛軍綠色的212吉普車,但車窗外掠過的風景,卻不再是令人絕望的枯黃。

    車子駛出市區,進入郊縣農村地區。

    道路兩旁的景象煥然一新。

    曾經干涸龜裂、塵土飛揚的田野,如今被一層充滿生機的綠色覆蓋。

    雖然還達不到往年那種郁郁蔥蔥的程度,但作為見識夏收時期農田全境枯黃一片場景的抗旱指揮部總指揮,韓兆新對窗外的綠色特別心動。

    從瀕死狀態掙扎復蘇的生命力,總能更打動人心。

    農田里頭玉米地是最顯眼的。

    韓兆新預料中會多少會看到葉片焦黃卷曲、玉米苗奄奄一息的場景。

    結果并沒有。

    大片的農田里,玉米葉子完全舒展開來,呈現出一種油亮的深綠色。

    這讓他很高興,趕緊讓小孫停車又讓錢進扶著自己爬上了車頂。

    登高望遠。

    他伸手在眼前搭了個涼棚往四周看,臉上笑容越來越盛。

    下來之后他說道:“我看這個植株啊,今年的玉米植株高度普遍比往年矮了一截,顯得有些侏儒,哈哈,不過基本上都有棒槌了。”

    錢進說道:“對,而且今年玉米未必會欠收,因為我觀察到很多玉米莖稈比往年的要粗壯結實。”

    “不知道是什么原理,可能是之前天氣太旱,玉米沒法拔高,它們就使勁扎根,結果后面水跟上了,它們長得就相對粗壯一些。”

    “總之我覺得這是好事,這樣能長出來的玉米棒槌應該會更飽滿。”

    韓兆新聞言更是欣慰,笑道:“那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他們上車出發。

    車子隨便開進了一個生產大隊。

    這地方的農民正在地里忙活。

    韓兆新背著手走在前面。

    上衣是雪白的的確良襯衣,褲子是筆挺時髦的西褲,腳上還穿著皮鞋。

    擺明是領導干部,還得是高級別領導干部!

    有眼力勁的社員,扔下手里的鋤頭跑去找生產隊干部了。

    韓兆新走在花生地的地壟上,一邊走一邊往兩邊看。

    匍匐的秧子鋪滿了田壟,一簇簇的葉片有些單薄卻顏色翠綠。

    撥開葉子,二把手往地里刨了刨,想看到底下的小花生果。

    如愿以償。

    一把開始膨脹起來的小花生果簇擁在一起,像一顆顆珍珠藏在泥土里。

    韓兆新下意識的笑了一笑。

    秋收的希望!

    往年再過個十天半月就該收花生了,今年因為旱情供水不足,花生長勢不佳。

    不過只要不降溫,那么延遲半個月二十天再收花生也沒事。

    他扒拉了好幾棵花生,然后都看到了大小不一的花生果。

    這讓他心情大好,扭頭對錢進說:“這是哪個公社、哪個生產隊?不錯呀,保收工作搞得不錯。”

    錢進看了看前后估摸著說:“應該是東河公社的地域了,我估測應該是小陳莊大隊。”

    韓兆新沖著不遠處一個正在拄著鋤頭好奇看他們的漢子說:

    “老鄉,這是東河公社嗎?”

    “是啊。”漢子甕聲甕氣的說。

    “哪個大隊啊?”

    “小陳莊唄,俺莊里都是陳姓人家。”

    聽聞此言,韓兆新回頭指了指錢進,滿臉是欣賞:“好啊,你把安果縣的農村摸的是夠透徹的。”

    錢進訕笑道:“其實我對東河公社不太熟悉,過來的不多,因為這邊不那么缺水。”

    “之所以不那么缺水,是因為當初咱拿到施老師給的地下水脈該略圖后,安排了打井隊給各大隊打水,在東河公社足足打出了十二口水井。”

    “而第一口水井就在這個小陳莊,因此相對來說這地方讓我記憶尤深。”

    旁聽的社員湊上來說:“對對,就是這樣,錢指揮你還記得我不?我是俺大隊二隊隊長的堂弟,當初打井的時候,我給你的工人打過下手。”

    錢進說道:“有些印象,看著眼熟,忘記叫什么了。”

    “俺大隊長叫陳永康,二隊隊長陳永年,我是陳永峰。”那社員精神抖擻的說。

    又有周圍其他社員靠近了圍觀領導。

    陳永峰便挺起胸膛像模像樣的對周圍說:“我就說領導忘性沒那么大,錢指揮記得我咧。”

    錢進訕笑道:“我是錢副指揮,真正的總指揮在這里……”

    他指向韓兆新,準備隆重介紹這位二把手。

    韓兆新把他手臂推了回去,笑道:“這是你打過仗的戰場,老鄉們認你,那你來帶我參觀一下。”

    錢進帶他在農田里簡單轉了轉。

    作為最早打出水井并能供應上水的地方,整個東河公社的日子都不錯。

    小陳莊的莊稼長勢比下馬坡那些地方好的多,玉米成片、花生茂盛。

    更令人高興的是那些在旱情早時搶墑補種的作物,也都存活了。

    蕎麥開花了!

    一片片粉白色、細碎如繁星的小花,點綴在田野間,遠遠望去,如同鋪上了一層薄薄的粉雪。

    很漂亮。

    另外高粱雖然還沒抽穗,但挺拔的莖稈和寬大的葉子也透著一股子豐收勁兒。

    綠豆和小米苗更是見風就長,綠油油地鋪滿了田邊地角和那些原本撂荒的坡地,填補了大地上的空白。

    “韓指揮!錢指揮!”驚喜的呼喊聲從北邊響起來,一隊戴著藍色解放帽、挽著褲腿的大隊干部急匆匆奔跑而來。

    干部們看報紙。

    韓兆新總是登上報紙頭版頭條,所以基層干部即使沒有當面見過他也認識他。

    曾經跟錢進一起打過水井的陳永康率先跑來,隔著一百米就伸手。

    韓兆新跟他握手,大隊長使勁搖晃,滿臉的興奮:“哎呀,喜鵲當頭叫,領導正來到。”

    “韓指揮啊,是哪陣好風把您給吹來了?您怎么不提前說一聲,叫俺大隊好好準備?”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