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天朝》第一卷于1999年12月15日在《收獲》雜志以專號形式發表,迅速在國內各大城市的書店引發了讀者的搶購熱潮。 即將步入21世紀,國內文學界已經少有引起讀者們踴躍搶購的作品了,但這畢竟是林朝陽的新作。 作為他違文壇五年的嘔心瀝血之作,讀者們早已翹首相盼。 《收獲》12月專號上市不到兩周時間,首印的100萬份便銷售一空。 臨近元旦,各地書店、二渠道和郵局的訂購單雪片一般飛向《收獲》雜志社,偏偏他們卻一點也不積極,竟然宣布不再加印。 廣大讀者們盼林朝陽的新書盼得饑渴難耐,嗷待哺,你們說不加印就不加印了? 各地書店、二渠道和郵局得到這個消息,人都傻了。 要知道林朝陽在國內讀者群體的號召力那是一等一的,各地發到《收獲》雜志社的印數可不是幾千、幾萬份,而是幾十萬、上百萬份的大數字。 這么多的印數可都是白撿的錢啊,他們第一次見雜志社有錢不賺的。 催著加印的電話一個接一個的打到《收獲》雜志社,社里面議論紛紛,盡管大家早就聽說了李小琳的決定,但面對著市場如此洶涌的熱情,誰又能無動于衷呢? 「真不多印???那也太可惜了!」 「細水長流嘛。人家林朝陽的作品不愁賣,拿到雜志發表是情分: 小琳這么做是投桃報李,《天朝》要寫六卷呢,明年我們雜志社的業績不用愁了。 關鍵是跟林朝陽打好了關系,說不定下本書還給我們。 , 「你說的倒是有道理。可我聽說我小姑子她們一個SX市的新華書店就要訂500 份,那天我聽說三聯書店要追訂1.5萬份,要是放眼全國—」 《天朝》專號的熱銷和缺貨成了近幾天《收獲》雜志社內議論的焦點,事實上不只是在雜志社內部,在文學界和讀者群體也是一樣。 《天朝》專號才剛上市不長時間,各地書店就出現了缺貨情況,導致不少去的晚的讀者只能空跑一趟。 本以為過幾天書店就能補貨,可空等了幾天之后書店的書架上依舊沒有這期專號。 很多讀者失望之余肯定要朝書店了解情況,一問才知道,敢情是人家《收獲》雜志社給這期專號定了印數,一期就賣100萬份。 讀者們直呼好家伙,人家是以銷定產,你們《收獲》是以產定銷。 這未免也太牛轟轟了! 但不爽歸不爽,讀者們也不得不承認,《收獲》這招確實很有效,本來很多人對于閱讀《天朝》并沒有什么迫切性。 反正嘛,發表之后有出版,就算林朝陽的作品再受歡迎,也不愁沒地方看。 結果現在《天朝》專號限量,100萬份雖多,但分散到全國,還是有很多讀者沒買到。 越是看不到,這幫讀者就越是著急,書店、郵局、圖書館、身邊好友為了一睹《天朝》廬山真面目,讀者們被逼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這時候不像后世互聯網和物流發達,沒買到雜志的讀者想要盡快看到,只能在本地的小圈子借或是買。 有人跑去跟身邊的朋友借書、有人跑到外地書店碰運氣,還有人不惜私下里出高價收購《天朝》專號。 這些年物價飛漲,文學期刊的定價也漲了很多,《收獲》的正刊定價10元,《天朝》 以專號的形式發表,單卷超40萬字,定價高達15元。 二手《天朝》專號的售價,在私下里更是被炒到了50元一份,就這還是有價無市,根本沒有幾個人賣的。 元旦之后,《天朝》專號徹底在各地書店的書架上絕跡。 大家又都帚自珍,如此一來,反而更彰顯了《天朝》專號的稀缺性,最后竟然在讀者群中掀起了一波《天朝》專號的收藏小高潮。 元旦之后的第一個周五,滬上文協在巨鹿路675號舉辦了一場關于長篇創作的研討會,李小琳和程永新代表《收獲》出席。 開會之前,程永新便得到了李小琳的指示,這次在會上他得發言,主要內容是跟大家交流交流《天朝》的組稿和創作心得。 座談會、研討會程永新參加過很多次,發言也不在少數,但這次的發言機會顯然不同以往,因為是李小琳特地提前叮囑他的。 并且這次的研討會規格不低,匯聚了華東、華南幾個文學大省的諸多知名作家、評論家和編輯。 這顯然是要給他一個露臉的機會。 因此在研討會召開之前,程永新特地花了兩天時間來準備發言稿。 「-作為《天朝》這部的責編,要是讓我說的話,想說的話實在太多了。大家都知道,朝陽同志的上一部是《人間正道是滄?!贰? 這部貫穿了從中華民國到新中國的時代變遷,反映了近代華夏大地波瀾壯闊的風云變幻,充滿了雄奇的史詩氣度。 對于創作者而言,絕對要算得上是一次艱難的創作旅程。 寫完了這部之后,朝陽同志沉淀了一段時間。 這次創作《天朝》,不管是從資料的搜集整理還是創作的難度上來說,都要比《人間正道是滄?!防щy不知道多少倍。 因為他要寫的不僅僅是某一位歷史人物的故事,而是一整個朝代,他寫的是浩浩湯湯的歷史大勢。 在座有些同志可能不了解,論創作理論的知識水平和知識儲備,朝陽同志在我們作家隊伍中是第一流的。 而且他的岳父也是燕大歷史系教授,他本人在歷史方面的積累遠超常人。 但即便如此,他也沒有倉促動筆,而是老老實實的沉下心來,請教了多位我國隋唐史方面的專家學者,閱讀了大量有關于唐朝歷史的書籍和論文。 他家里甚至有個書架是專門放這些資料的。 但僅僅是這些準備還是遠遠不夠的,朝陽同志還是覺得自己對于那段歷史的了解太片面、太膚淺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