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美國精神的寫照-《文豪1978》
第(1/3)頁
《天朝》在文化、政治領域的影響力不斷發酵,讓這部進一步的引發了更廣大老百姓的興趣,也進一步為的銷量帶來了更驚人的勢頭。
《收獲》專號搞了個限量的騷操作,三卷《天朝》發表之后,專號幾乎是一刊難求。
人文社所出的單行本就更不用說了,在雜志發表、盜版橫行的雙重不利影響之下,來自全國書店的訂單不斷,負責人文社印刷業務的燕京新華印刷廠機器都快印冒煙了。
車間的忙碌之勢恍愧讓人感覺回到了文學正輝煌的八十年代。
5月里,林朝陽閉門在家,專注于新書最后一卷的創作。
這天傍晚時分,他剛從書房出來,便見陶希文走進院。
除了節假日家里人聚餐,陶希文一般很少出現在小六部口胡同,見他來了,林朝陽便吩附廚房多做兩個菜。
「今天什么風把你這位大忙人給吹來了?」林朝陽玩笑著問道。
陶希文笑而不語,將一份紅彤彤的請帖遞過來。
「要結婚了?你這送的也太早了點?!?
林朝陽神色間帶著些訝異,他接過請帖看了一眼時間,發現婚禮定在了十一。
「除了給您送請帖,其實我還有點別的事想跟您請教請教?!?
「什么事?」
「您對納斯達克現在的情勢怎么看?」
林朝陽沉吟片刻,「坐著看吧?!?
聞言陶希文然,隨即他意識到林朝陽是在開玩笑,嘴角露出了一絲苦笑。
「您就別拿我打了!」他央求了一句。
林朝陽的神色這才認真起來,「即訊又不到上市的時候,你又何必杞人憂天呢。」
「總是要上市的嘛?!?
陶希文臉上露出憂心之色,一方面是為目前國際互聯網的形勢,一方面是為了QQ的發展前景。
在過去的幾年里,互聯網經濟成為全球資本市場,尤其是美國最炙手可熱的投資概念。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在1991年4月時只有500點,到1998年7月跨越了2000點大關。
之后猛然走出一波痛快淋漓的大行情,到2000年的3月9日,納斯達克指數已經突破5000點,美國資本市場一片歡騰,市場的繁榮把人們對互聯網的熱情推到了鼎沸。
很多人對于這波行情沒什么概念,舉個例子比較直觀。
1997年雅虎上市時市值為5億美元,到98年市值達到了30億美元,而到了2000年1月份,雅虎市值是937億美元。
不夸張的說,互聯網經濟的造富速度比印鈔機的效率還要高。
互聯網經濟在美國資本市場的火熱,也帶動了全世界各國的行情,這其中也包括了中國。
從去年5月開始,中國股市突然出現了一波并噴行情,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上證綜指由原本的1100多點,一路沖上1700點,漲幅超過50%,這邊是千禧年之前著名的「5·19行情」。
在如此繁花似錦的市場環境中,中國為數不多闖出名頭的互聯網也受到了來自國際資本的青睞,包括新浪、搜狐、網易等公司都成功的融得了不少資金。
眼下新浪已經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據傳搜狐和網易也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上市。
而在這期間,即訊其實也受到了幾家國際資本的關注,但陶希文談歸談,卻始終沒有接受任何投資。
主要原因是幾家投資機構給即訊的估值并不高,僅僅是比二輪融資高了1000萬人民幣而已。
要知道在過去大半年時間里,QQ的注冊用戶規模已經突破了200萬,幾乎翻了一番,
最高在線人數也突破了10萬人。
不管是用戶規模還是黏性都遠超同類軟件,占據了中國即時通訊領域的大半江山。
在這樣的情況下,估值僅僅增加了1000萬,陶希文自然是不滿意的。
陶希文對外部投資并不熱衷還有一個次要原因是,他在亞太新聞網有接近1%的股份,
去年這些股份就過了禁售期。
陶希文陸續拋售了大部分股票,他拋售股票的時候正值納斯達克瘋狂沖擊5000點的時候,亞太新聞網的市值一度突破240億美元。
他也因此收獲了近1.4億美元的收益,這些美元換算成人民幣超過了11億,如果按照去年胡潤百富榜的標準,他的財富足以路身內地富豪前10名。
而且最難得的是,他的財富幾乎都是現金,可比很多紙面富豪實在的多。
互聯網經濟的火熱讓陶希文在27歲的年紀就收獲了億萬身家,這當然是值得慶祝的事但就在全世界都沉浸在互聯網經濟的火熱浪潮之時,誰也沒有料到互聯網經濟的崩潰竟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了國際市場。
在4月的第二個星期開始,飆漲了快兩年的納斯達克指數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突然急轉直下,一周之內暴跌25.3%,創下了美國以來的單周最高跌幅記錄。
互聯網股災正在席卷納斯達克!
意識到這個可怕的現實正在發生,巨大的恐慌效應蔓延,投資機構和散戶競相拋售股票,形成了踩踏局勢,納斯達克指數一瀉千里,毫無回轉的可能。
許多杠桿投資者被迫平倉,不管是機構還是個人都損失慘重。
媒體上對于這場股災一片唱衰之聲,更加劇了外界的悲觀氣氛。
原本一片大好的形勢急轉直下,除了股市崩盤,那些財大氣粗的投資機構也謹小慎微了起來。
之前一直在跟即訊眉來眼去的幾家投資機構現在都沒了動靜,裝起了死狗。
他們甚至不壓估值,而是直接不投了,可見這一場股災給資本所帶來的沖擊性。
面對這樣的情況,陶希文心里難免憂慮。
手里握著幾個億現金,他相信即訊即便是熬也能熬下去。
現在的問題是連美國這個互聯網經濟的「大本營」都對這個行業出現了信心危機,若是互聯網行業真的從此一不振,即訊即便是能熬下去又能如何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