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史筆如刀-《魔臨》
第(3/3)頁
一個掠字,表明乾國開國,是靠著欺負掠奪人家孤兒寡母才起家的。
乾國官家沒關他,也沒難為他,禮送其出乾。
孟壽于四十四歲,入燕,修撰《燕史》,這一修,就修到了現在,修了近三十年。
一則是因為,大楚貴族尊崇復古,古籍眾多,且保存完好;晉國有聞人家這個喜好風雅文華的大家,也是藏書豐富;乾國更不用說了,一座翰林院,可謂是文華薈萃,且乾國歷史,本就短。
而燕國,雖開國八百年,然則幾乎一直都在打仗,皇帝都時不時地會戰死,其余方面,就很少有人去詳細記錄了,且燕人,對文教這方面,本就不重視。
也因此,修撰《燕史》,沒有那么多手邊的史料和古籍去考證和對校,很多時候,只能親力親為,早些年,還得去燕國各大門閥之家登門求書;
再者,人上了年紀,精力也就不如從前了,修史,自然也就慢了。
不過,孟壽一人,周游列國,修四大國史,堪稱天下史家之最。
姚子詹評其人曰:史筆如刀,非筆如刀,非史如刀,乃執筆者心性如刀;
稱其為,做一世正經人。
眼下,
孟壽站在亭子外,看著亭內站著的人。
田無鏡走出亭子,俯身一拜:
“老師。”
孟壽入燕,曾求書于田氏,田氏允之,唯一請耳,收田氏子無鏡為徒。
所以,孟壽是田無鏡文教一道上的老師。
師徒見面,沒有絲毫生分。
孟壽摸了摸肚子,道:“為師餓了,有吃的么?”
“備下了。”
“好。”
孟壽在田無鏡的攙扶下進了亭子。
亭子內的小桌上,酒菜早已備好。
孟壽拿起筷子,吃喝了起來。
田無鏡也拿起筷子,陪著老師一起用食。
少頃,
孟壽放下了筷子,田無鏡也放下了筷子。
“你繼續吃,為師年紀大了,飯量不行了,常常餓得快,但吃了兩口,就飽了,你還年輕,得多吃些。”
“老師,無鏡之前用過了。”
“哦,好。”
“老師,大楚派來接你的隊伍,再過片刻就到。”
“那感情好,咱們師徒倆,還能再說會兒話。”
“老師何必此時歸楚?”
“《燕史》已修撰好,哪有不歸家的道理?得虧燕皇陛下馬踏門閥,得收門閥藏書入宮,否則這《燕史》,為師有生之年怕還真修不完,哈哈哈,那幫門閥世家,前些年,為師一個個求爺爺告奶奶地,結果只當為師是叫花子去打發,落得這般田地,該,該啊!”
田無鏡也笑了。
很久以前,孟壽曾對他說過,說他修了大半輩子史書,就越是分不清楚是非對錯了,只知這史書每一頁,都浸透了刀光血影、勾心斗角、蠅營狗茍。
就是那正大光明的歌功頌德的話語之下,往往也隱藏著暗濤洶涌。
讀史,可以知興替;但修史,越修就越容易將自己身上的人味兒給修沒了,因為修史時,你不能有自己的看法,不能有自己的喜好,也不能有自己的立場,久而久之,你可能連你自己,也沒了。
“對了,徒兒,你可知為師與你作的是什么?”
說到自己得意處,
孟壽雙手抓著小桌邊緣,身子微微站起向前,看著田無鏡,像是老頑童得瑟炫耀自己本事一般,道:
“為師與你修的,是本紀,和那鎮北侯一樣,也是本紀,在為師看來,我徒兒和那鎮北侯府一樣,都有資格用那帝王專用的本紀!”
田無鏡依舊只是笑笑。
“為師知道你不在乎,但為師得為你做點什么,徒兒,天下人不知你,但為師知你,為師知你之不易!
生而為人,落于史書之中,不過寥寥數筆,但寥寥數筆,怎能寫盡一人一生之萬一?
若真要做那萬一,則要承那萬千苦楚。
我徒兒苦,為師知道。”
田無鏡依舊不語。
“再往東南行,就要到鎮南關了吧?”
“是。”田無鏡答道。
“鎮南關要是破了,大楚,也就危在旦夕了吧?”
田無鏡搖搖頭,道:“只能說,若是沒了鎮南關,燕楚之間,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身為史官,為師希望這次你能破鎮南關,直搗郢都,滅了楚國,再行攻乾,平滅乾國。
一輩子史官,修的四國史,看似風光,實則無趣;
自大夏覆滅,八百多年前天下為現大一統,未能修大一統史,實乃我史家八百年先賢后輩共有之大憾。
打,再打出一個大夏,再打出一個大一統來,后世史家,就不用再像為師這般奔波勞苦了。”
“徒兒,會盡力。”
“但……身為楚人,雖半輩子在外飄零,卻依舊未曾忘記楚地華美,覓江江畔浣足,郢都城頭賞雪,楚辭悠悠……
多好的大楚啊,多好的大楚啊,
要是就這般沒了,
也未免怪可惜的,說句心里話,為師這心里,還真舍不得。”
“老師畢竟是楚人。”
“是啊,我畢竟是楚人,所以《燕史》一修完,為師就向陛下請辭歸國了,好在,為師也就一老叟,頂不得一兵一卒,否則,為師就算能過得了陛下那一關,等到了徒兒你這兒,怕是也會行那玉盤城下舊例,將為師斬殺于此了。”
田無鏡沒說話,面色平靜。
“好在,為師不中用,也省得我徒兒身上,再添一筆。
其實,為師之所以想要歸楚,還有一因。
在史料史書上躺了一輩子,卻未能親眼見過歷史,這次,為師就準備在郢都城頭,等著見見,徒兒,切莫讓為師失望。”
“是,徒兒謹記老師教誨。”
“嗯。”
孟壽伸手,其隨行仆人取來紙筆。
“行一處,記一處,寫一處,陛下還在,鎮北王還在,你,也還在,燈等火滅,人等蓋棺;
但為師想著,要是能多寫點,多記錄點,也能讓后世人讀之此段時,更為懂你。
別急,
為師知道徒兒你不在意這些,
但為師我在意。
不是為了徒兒你,還是為了為師我自己。
筆下春秋,基本皆為化骨之人,所幸大爭之世于前,天下起浪潮,所幸徒兒你乃浪中撐蒿人,所幸為師還能有這個面子;
須知,
千年之后再回看今朝,怎么著都不可能跳得過你去。
若是后人讀史至此段,
甭管是對你咬牙切齒破口大罵,是對你不敢認同覺得你心如蛇蝎,是對你諱莫如深不得加引,亦或者,能讀懂你田無鏡一二者,能共鳴你一二者;
總之,
他們必然都會怪罪老夫我在你的本紀中,為何不多寫點,為何不再多寫點,為何不能再多留一些關于你的筆墨,留與他們看?
鎮北王,為師不熟,他也不稀罕搭理我這腐儒;
陛下,為師是怕問得太多,就離不得燕了,哈哈哈,當初在晉地聞人家,為師沒怕,明言其三家分晉;在上京,為師也沒怕,直記其得國不正;
但臨老,臨了,卻變得有些惜命了。
扯遠了,扯遠了,
來來來,來來來。
自古史料之中,最喜色彩添融,讀他人色彩時,為師常常嗤之以鼻,但對我徒弟,為師愿為你增彩!”
所謂增彩,就是用藝術加工的手法對歷史人物進行渲染,讓其更立體,比如編一些他沒做過的事兒以及他沒說過的話。
若是鄭伯爺此時在這里,馬上就能聽懂,這不就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么?對的,司馬公當初就是陳勝身邊的那根鋤頭,他親耳聽到的。
“為師這里,預備為你添彩三段,一段,于你年幼時,為師與你的問答:為師問你,志當如何?你答曰:男兒當有凌云志,橫刀立馬,再塑天下!”
田無鏡搖搖頭,這是編造的,他拜師于孟壽門下時,已經不是孩童了,心智也已成熟,怎會這般說話。
他師傅,身為史家,卻當著自己這個徒弟也是當事人的面,編造他的童年故事。
孟壽繼續道:
“第二段,則是‘天下門閥之覆,自我田家起!’”
說到這里,
孟壽一拍大腿,
道:
“徒兒,你可知,就因為這句話,其后千年,但凡有人讀史,都將繞不開你這句!
俗人看的是你的絕情,你的冷酷,你的六親不認;
但必然也有人,看到的是你的不易,你的付出,你的苦!”
田無鏡依舊平靜。
孟壽指了指四周,
道:
“來來來,接下來為師還打算再增彩一個,待會兒大楚將軍年堯將親自來這里接為師歸楚,年堯會問徒兒你一句話………”
田無鏡道:
“年堯不敢來的。”
不是不會來,而是不敢來。
因為有了鄭伯爺當初在雪海關前的風騷之舉,
導致這之后,什么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以及什么陣前對答問話,變成了沒人敢做的事兒,都怕被來個斬首。
且田無鏡本身,就是三品巔峰武夫。
他年堯,絕對不敢來。
孟壽猛地一拍桌子,
怒道:
“不,年堯來了,他就站在那里!”
孟壽指著自己的那位仆人說道。
“………”仆人。
“他,就是年堯,你說,是不是?”
仆人指了指自己的臉,看了看主人和田無鏡,最后,點頭,道:
“是,奴是年堯,大楚將軍年堯。”
“嗯,你看,徒兒,年堯,這不就來了么。”
田無鏡搖搖頭。
“徒兒,千秋史書,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憑什么人家能增彩,我增彩不得,我為我徒兒增彩不得?
來,年堯,你來問。”
仆人:“好,我來問。”
“你問,靖南王,你當真覺得你大燕鐵騎,天下無雙么?”
仆人:“靖南王,你當真覺得你大燕鐵騎,天下無雙么?”
“徒兒,來來來,年堯大將軍在問你話呢,快答,快答。”
田無鏡最終點點頭,
他修過玄,所以能看出來其老師今日看似亢奮,但實則已經走到快油盡燈枯的時候了,就算是入楚,也時日無多了。
所以,
他愿意在此時配合自己這位老師。
田無鏡看著那個仆人,目光微凝。
仆人的膝蓋當即一哆嗦,直接跪在了地上,他可真是承受不住靖南王的這恐怖氣勢!
田無鏡開口道:
“在本王看來,世間鐵騎,分為兩類。
一類,是我大燕鐵騎;一類,是其他騎兵。”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