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高野-《魔臨》
第(2/3)頁
“回去!”
曼頓已經察覺到,在不遠處已經出現了一支楚人軍隊的身影,雖然很眼饞楚人士卒的軍功,但曼頓清楚,光靠自己手下現在剩下的這些人去和楚人兵馬硬碰硬,是很不明智的。
一個月前,他手下有五十多人,現在,只剩下不到一半,他并不覺得有多可惜,因為這些手下人所獲得的軍功里,能有一部分抽成是會算在自己身上,眼下,自己距離成為“標戶”,已經越來越近了。
伴隨著野人的離去,落后一步趕到的楚軍看到地上橫躺著的缺了一只耳朵的百姓尸體,領頭的將領極為憤怒地將刀狠狠地刺入地面,以發泄他眼下心中的憤怒。
近一個月以來,大量的野人開始充斥于莫崖、問丘以及上陽郡三郡之地,正值秋收之際,專門對搶收的百姓下手;
楚軍雖然對晉東軍主力執行著收縮防御政策,但在自己內部,對這些野人騎兵的絞殺與堵截,就一直沒停止過,可他們就像是雜草一般,割除了一批又很快長出來新的一批。
最可氣的是,除了一開始他們天真地認為自己和楚軍扳手腕和楚軍發生了很多次正面沖突以外,吃了苦頭的野人們現在開始見了楚軍正規軍就早早地跑開,等楚軍離開后,他們又暗戳戳地繞回來,見到準備搶收的百姓立馬張弓搭箭。
楚軍內部組織過好幾次以騎兵為主的追殺,但這些野人在逃竄之后,還懂得如何“請君入甕”,導致楚軍追殺騎兵好幾次追著追著,就碰上了以逸待勞的晉東正規軍騎兵,這種結果,自然不會太理想。
……
曼頓領著自己手下們又在野外逡巡了幾日,湊夠了這一批的耳朵后,他們終于撤出了“獵殺”圈,回到了后方。
而所謂的后方,其實也在莫崖郡軍內,確切地說,現在四分之一的莫崖郡,就完全掌握在燕軍手中。
因為楚人不敢主動出擊,所以晉東這邊,調動了大量的民夫,開始修筑軍寨,營建城堡,一些原本被楚人廢棄的城池,現在也被燕人重新撿起進行著修復。
一是為了戰事需要,二則是這些設施修建好了后也不是一次性的,以后也能繼續發揮作用;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現在不打仗,大家閑著還得白吃飯,還是動起來做事吧。
自軍寨還有一段距離時,曼頓就示意自己手下下馬,開始牽著馬匹走,很快,軍寨內又一支晉東騎兵過來探尋校勘了他們的身份,確認無誤后,曼頓等人才得以入寨。
寨子內又一處位置,專門負責清點野人們的戰利品,相對應的獎賞也會在此時直接發放。
最受野人們歡迎的獎賞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軍功兌換“標戶”積分,達到多少積分后,就可以成為標戶,且允許帶自己的妻兒進入晉東落戶;
另一個是軍功兌換“商用券”,可以以五折的優惠去購買王府銷往雪原的商品,現如今雪原上已經被王府設了九個榷場,商品眾多,很多還是雪原生活的必需品。
一些有心氣兒的或者是個體組團進來的野人,他們往往追求的是第一種獎勵,而一些由部族聚集而出的野人們,則更多是想要第二種獎勵。
曼頓將自己和手下們收集來的耳朵都堆在了旁邊空桌上,有三個書記官負責清點。
旁邊還有兩處清點位置,這會兒也有野人隊伍在進行著清點。
其中,有一位沒有耳朵手里端著茶杯的男子在其間巡視,走到曼頓這邊時,曼頓馬上俯身行禮。
“這次收獲不錯,快到了吧?”郭東喝了口熱茶,隨意地向曼頓搭著話。
“回大人的話,快了,再出去一次,就夠了。”曼頓很是謙卑地說道。
“恭喜。”郭東禮貌性地回了一句,隨即走向另一處桌面繼續巡視。
按理說,一個沒有耳朵的人在這里檢查耳朵的清點,會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但這里,沒人敢輕慢于他,因為他的身份在后勤這方面,真的不低,同時很多人都清楚,他有一個好兄弟,現在在軍中任高官,主管軍紀。
郭東并沒有絲毫不適,因為他的耳朵以及鼻子,是被年堯命人挖去的,當時的他被掛在旗桿上,命懸一線,最后是王爺率軍趕到,這才救下了自己一命。
有些身上有殘疾的人,會一直抑郁于別人的目光,心里會變得自卑與敏感,郭東不同,他反而因此變得更加成熟與坦蕩;
原本的他是負責鎮南關以北糧倉的管理,現在開戰了,他被調派進軍中,管后勤之一。
看著這些楚人的耳朵,他也沒多少幸災樂禍的變態快感,可也沒什么同情。
這時,有一名手下上前:“大人,許將軍來了。”
“哦。”
郭東放下了茶杯,走了過去。
許安見到郭東,問道:“累不累?”
“身上少點兒部件反而輕松,哪里會累。”
“呵呵,剛來處理兩起野人糾紛的事。”
野人隊伍里,有幾支竟然因為搶耳朵,開始黑吃黑,這股風氣,必須要提前狠狠殺住。
“處理好了?”
“嗯,砍了幾個腦袋,然后順便來看看你。”
“好。”
這時,一名郭東手下按照郭東吩咐,拿來了一個袋子。
“你嫂子做的炒面,料加得足一些,你拿過去吃。”郭東將袋子遞給許安。
許安沒拒絕,直接收下了,這不算是行賄。
雖然一入正兵,出征時王府會包辦一切,但家里依舊可以托人來送東西,每隔一段時間,軍中書記官會幫忙寫一批信讓專人送回家。
“這還得等多久?”郭東問道。
“怎么?”許安笑了笑。
“呵,哪里有怎么。”
“這是上頭決定的事,確切地說,是王爺決定的事,再說了,現在是楚人縮著不出來,那咱們只能繼續等著了。”
“可惜了每天耗掉的糧食。”郭東感慨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