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經驗約束瞬時優化體系-《巔峰學霸》
第(1/3)頁
一時間現場寂靜無聲。
坐在第一排的陶軒之同樣大為震撼。不過長久養成的習慣讓他下意識的沖著喬喻微微額首致意喬喻給出的例子其實屬于認知科學中的預測加工理論。
雖然人類對于自身大腦的認識還很膚淺。但毫無疑問的是人類的大腦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預測機器。
它能夠不斷的基于過去經驗,以及即時接受到的信息同步生成針對未來的預測模型。
或者說生成未來圖景。
人類獨特的創造力也來源于此。畢竟如果什么都需要經過嚴謹的計算,就不會有那么多數學猜想推動整個體系向前發展了。
現在聽喬喻的說法,他這些年似乎就在研究如何能讓機器超越執行預設算法,獲得類似人類這種能夠瞬間整合復雜信息、產生意義、做出價值驅動的直覺選擇能力?
WTF?!
顯然這已經不是單純的數學問題了。當然這也繞不過數學。
畢竟要實現這一點,首先還是得有數學基礎。原因也很簡單,機器的本質就是讀取0
跟1。
起碼在現在這個時代,任何在硅基計算機上實現的人工智能,無論對外宣傳它們有多么高級或類意識,又或者使用了怎樣厲害的算法其底層必然依賴于數學定義的算法和數據進行操作的。
沒辦法,離開了算法,計算機什么都不是,
所以喬喻的意思聽到許多人的耳朵里,大概就是要開辟一條反數學的數學基礎框架,
來讓人工智能可以脫離算法的桔,進行類人腦的瞬間推理決策能力?
嗯,反數學的數學基礎框架毫無疑問這個概念聽著就很繞。更有許多人已經反應過來了,為什么這次報告會有元數學三個字—
「在正式介紹我的成果之前,我打算先跟大家聊一下我的思路。
首先我們需要剖析的是人的意識。也就是我剛剛說的,為什么意識可以不依靠計算就能做出行為上符合最佳預期的決策?
我們小組討論的時候,有成員用量子理論去剖析。即意識層面會從所有疊加態的可能中瞬間挑選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確定態。
如果從這個方向去理解,顯然要容易很多。畢竟量子物理的框架已經相對成熟,
甚至我們已經有了類量子計算的模擬計算機這樣的硬件基礎。如果從這個方向去解決問題,無疑要輕松很多。
但我覺得不是。首先意識層面不存在疊加態,所有的選擇都是確定態。
而且如果從量子物理去理解意識的決策過程,同樣無法省略計算的過程。
請允許我再次強調,意識不需要依靠任何公式去計算,只是憑借經驗去挑選出未來可能性的最優結果。
換句話說意識只負責預測,計算是在預測之后的過程。我再舉一個例子。
大家都知道華夏有許多的網購節。六一八、雙十一,雙十二,西大也有差不多類型的線下購物季,比如瘋狂周五等等。
對于消費者來說,每當臨近這些折扣季的時候,意識會瞬間判斷出在折扣季購買東西能更加節省。
但在具體執行的時候,因為商家跟平臺會有各種優惠政策,大腦需要通過計算去找到一種最優惠的購買方式。
大家能理解了嗎?意識負責瞬間預測,并給出最優化的選擇,然后大腦其他部分才開始具體的計算。
同理,藝術家們突然來了靈感,音樂家腦子里浮現出一段旋律,首先要做的是記錄下來,然后針對旋律進行修改。
畫家會拿起畫筆,先把大概輪廓搞定,然后才開始補筆,作家會記錄下大綱,然后開始精修·.—
所以大家明白了嗎?決策是瞬間做出的,計算是延后且為最優化決策服務的。
但意識就這么簡單嗎?顯然不是!我相信所有在場的人都一樣,當你們在意識里開始最優化選擇的時候,潛意識會自動忽略那些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選擇!
就好像我最初舉的那個例子,當一個年輕人男人看到一個他理想中的伴侶時,他想到了未來美好的婚后生活。甚至可能想到了未來孩子的名字。
但他第一時間肯定不會想到他會用違反道德準則的方式快捷的實現意識中規劃的場景。
用數學上的話說,意識在做出決策的時候,依然是受到限定條件約束的。
這些約束因為人類個體受教育程度、家庭環境、成長環境、以及自身性格的不同而不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