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國相,該用飯了。” 孔融拿著圣旨沉思之際,太史慈用托盤端著飯食走入書房。 自鄴城返回北海郡后,太史慈便留了下來。 孔融辨認不出兩位天子的真假,以致于聲名盡毀,遭到天下人的謾罵。 哪怕回到了北海郡,都不時有人往國相府上丟石頭和牛糞,甚至還有些激進的文人士子想翻墻入府、當面質問孔融。 為了保護孔融的安全,太史慈不得不放棄帶母親返回遼東的打算,在母親的支持下留在國相府上。 “嗯,放在那里吧。” 孔融心不在焉地說道。 此時他哪里還有心思吃飯,目光一直停留在圣旨上,表情時而高興、時而擔憂、時而糾結。 太史慈見此不禁有些疑惑。 因為孔融自返回北海以后便閉門不出,每日在家中不是處理政務就是讀書寫字,也再未露出過笑顏,這是他這么長時間來第一次看見孔融有如此復雜的情緒波動。 “國相為何事煩惱?” 太史慈的目光落在那封圣旨上,這是鄴城那位天子送來的圣旨,今天早上才剛剛到府上。 面對太史慈的詢問,孔融也沒有隱瞞,說道:“子義最近可曾聽聞袁紹父子反目成仇,袁紹更是被趕出鄴城之事?” “略有耳聞。” 太史慈點了點頭,最近關于鄴城、關于袁紹的各種消息,可謂是傳的沸沸揚揚。 如今街頭巷尾都在討論到底是袁熙大逆不道弒父,還是袁紹是否真的是挾持天子的逆賊。 這圣旨里的內容莫非和此事有關? “事到如今,我也不瞞子義了。” 孔融收斂神色,對太史慈說道,“鄴城的那位天子一直都在藏拙,雖然表面上受制于袁紹,實則暗中謀劃極深。” “此次鄴城事變,就是那位陛下在幕后主導的一切,現今已經驅虎吞狼,成功趕走袁紹,拿下鄴城。” 關于劉協藏拙的事情,孔融一直埋藏在心里,不曾對任何人說,哪怕是太史慈也一樣,生怕會不小心泄露出去,便會陷劉協于危險當中。 但如今他不必再隱瞞了,因為那位陛下已經成功脫困,龍騰九霄。 “什么?” 太史慈聞言大吃一驚,“這……袁紹父子自相殘殺、袁紹被趕出鄴城,竟然是鄴城天子在背后謀劃?這怎么可能?” 他無法想象,一個被迫逃到鄴城、毫無根基、且受制于袁紹的天子,如何才能完成這樣的布局。 這可不是簡單的藏拙二字能概括。 “千真萬確。” 孔融感慨萬分道:“那位天子胸有雷霆引而不發,抓住機會便龍騰九霄,當真是雄才偉略的一代帝王!有如此雄主,實乃大漢之幸也!” 他可以想象得到,天子定是在背后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隱忍和努力,慢慢積蓄力量,才有現在的這份結果。 這份手段、這份心性,完全當得起“雄才偉略”這四字! 太史慈聽到孔融這番話,不由得眨了眨眼睛,他看得出來孔融心里更加認同這位天子了,甚至都說出了“大漢之幸”這種話。 孔融并沒有察覺到自己言語的變化,繼續說道:“現在陛下欲要掌控鄴城進而使冀州復歸漢室,如今已令呂布派大軍過去駐扎,以防袁紹回攻。” “但呂布大軍欲前往冀州,必然要從兗州或青州經過。為了大軍能順利過境,陛下讓我在北海郡起兵,奪取周邊郡縣,以此吸引袁譚的注意力,好讓呂布的大軍通過。” “我當下猶豫糾結的正是此事……子義你有什么好的建議么?” 孔融實在難以做出決定。 他仿佛自己好像又回到了當初在鄴城、面對劉協質問的時候,內心充滿了痛苦和掙扎,簡直比殺了他還難受。 “其實國相心里已經有答案了。” 太史慈對孔融微微一笑,“國相若不想幫助天子,那又何必糾結?您的猶豫就是選擇。” “我覺得國相不必考慮太多,不如遵循本心一次。” 太史慈將問題重新拋了回去。 孔融陷入了沉默,他一手扶著桌案,一手摩挲著手里的圣旨,腦海中不時閃過劉協曾對他說的那些話。 “回去后好好經營北海郡。” “朕要讓你看看,朕是如何誅殺曹賊和偽帝,掃滅不臣、重整山河!” 許久之后,孔融目光堅定了下來。 他轉身從腰間解下兵符,將其放在太史慈手上,然后沉聲說道:“子義,我將兵符給你,郡內那五千人馬……就交給伱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