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北征烏桓?” 聽到司馬懿的提議,劉協不禁眉頭微皺,“如今剛剛結束戰爭,正需修生養息,此時發動北征有些不妥吧?” “而且烏桓遠在幽州之外,派兵征討頗為不易,勢必會影響接下來南下的計劃。” 烏桓是邊境的一大心腹之患。 劉協當然明白這一點。 但烏桓勢力不弱,眼下要是分兵前去平定烏桓的話,得消耗不少的糧草、兵力、物資。 攘外必先安內,在劉協看來遷都雒陽、平定天下才是要緊的事情,征討烏桓可以暫時緩一緩。 不能因此拖住了南下的步伐。 司馬懿聞言道:“陛下,烏桓與袁紹有姻親之誼,自公孫將軍死后便屢屢進犯邊境、掠奪人口和財物。” “此前高干作亂時就曾聯絡烏桓,要和他們一同進攻冀州。臣擔心若此時不將其徹底平定,等到日后王師南下之際,烏桓會趁機進攻幽州。” “屆時腹背受敵,影響甚巨。” 司馬懿向劉協一一陳述征討烏桓的原因還有必要性,此前不出兵征討是因為帝都就在冀州,烏桓不敢前來進犯。 但一旦遷都雒陽,帝國的中心就將轉移,而且征討荊州必然會造成北方兵力空虛,烏桓恰好可以趁虛而入。 實在是不得不防。 司馬懿的戰略眼光還是極高的,他這個建議是出于大局考慮,而且是未雨綢繆。 所以此言一出,便得到了諸葛亮、郭嘉等人的贊同和響應。 “仲達所言極是。” 諸葛亮微微頷首,并向劉協拱手道:“陛下,掌握兗豫二州、重建雒陽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完全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徹底解決烏桓。” 余下幾人也紛紛出言附和。 見眾人都支持北征烏桓,劉協自然不會固執己見,便問道:“既然如此,該出動多少兵馬合適?” 烏桓的實力要比鮮卑、匈奴還要強大,分布在遼東、遼西、右北平這三郡之地。 想要把他們討滅可不是件簡單事。 郭嘉道:“陛下,臣以為征討烏桓無需興師動眾,這樣反而不容易將其擊敗。” “因為千里遠征輜重太多,大軍行進緩慢,對方一定會提前察覺并做好防備,屆時對付起來的難度便大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攜帶大量輜重,效仿冠軍侯當初襲擊匈奴的打法,派遣一支精銳輕兵速進,攻其不備。” “大軍一路征討烏桓,一路掠奪他們的物資,不斷推進,在敵方反應過來之前便將其一舉覆滅!” 冠軍侯霍去病當初深入大漠、轉戰三千里直擊匈奴王庭,可謂是一場經典戰役。 摒棄了傳統兵家大軍逐步推進的戰略,孤軍深入直搗黃龍,最終贏得大勝。 郭嘉就是想效仿霍去病的打法,不給烏桓任何反應時間,以雷霆之勢將其擊潰。 此舉風險大,但收益同樣也大。 但前提軍隊足夠精銳、統兵的將領足夠勇猛,恰巧這兩點他們全都具備。 并州鐵騎的精銳就不必多說了,至于勇猛的統兵將領那就更多了。 呂布、趙云、張遼、黃忠。 哪個不能獨當一面? 哪個不是勇猛無雙? 隨便拎出來一個都有萬軍取首的戰績,讓他們去領兵征討烏桓不要太合適了! “善。” 劉協思索了片刻,贊同了郭嘉的提議,“稍后朕會在朝會上宣布遷都和北征之事。” “領兵北征的具體人選,便在朝會上討論吧,看看奉先他們誰愿領兵前往。” “時間差不多了,去上朝吧。” 劉協是在上朝之前將他們給召過來議事的,畢竟遷都這樣的大事,他需要先與諸葛亮等人討論過后才好宣布。 這也是為什么各大世家對楊修直入中樞參審政事如此羨慕,甚至于嫉妒的原因。 真正的大事天子是不會拿出來跟群臣商量的,只會宣布決定,大事小會、小事大會便是這個道理。 劉協先行一步,眾人緊跟其后。 一行人很快來到了泰安殿。 沒過多久文武百官們也紛紛齊聚。 劉協高坐龍椅之上,對殿內眾臣道:“如今兗、豫二州已經收復,漢室復興在即。” “回首再望,自朕當初離開長安、東歸雒陽;到后來再被曹賊挾持至許縣、又逃至鄴城,至今已有五年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