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農業乃國強之本,商業乃國富之根,二者缺一不可,不能顧此而失彼。” “商人重利不事生產,此乃商之弊也,重商則會廢農,故而想發展商業,必須要使農業強盛。” “農業強盛的關鍵在于提高生產力,只有在百姓們有飯吃、吃得飽飯的情況下,商業才能繁榮。” “所以朕首先要與仲達和孔明你們說的就是提高生產力的關鍵——發展技術?!? 劉協目光炯炯地對二人說道。 他今天要與司馬懿和諸葛亮談論的是大漢未來要走的道路,以及發展方向。 但司馬懿和諸葛亮聞言卻面面相覷。 提高生產力?發展技術? 這是他們前所未聞的新鮮詞匯。 司馬懿有些尷尬地問道:“恕臣愚鈍,敢問陛下這生產力和技術……作何解?” “很簡單?!? 劉協笑了笑,耐心地向二人解釋道:“拿織布舉例,一匹布長40尺,幅寬2.2尺,一個熟練織工一天可以織布一匹左右。” “但在朕發明出建安機之后,這個速度就被提高了數倍,織工花費同樣的時間能夠織出更多的布匹?!? “這就是技術和生產力之間的關系,織造技術提高,所以生產速度也隨之提高?!? 劉協舉了個簡單明了的例子。 他所制造出來的建安機對于這個時代的紡織業來說就是降維打擊,大大提高了布匹的生產速度。 “原來如此,臣明白了?!? 諸葛亮恍然大悟,接著反問道:“陛下的意思是通過發展技術來提高糧食的產量,保證農業的穩定?” “是極!” 劉協微微頷首,并且笑道:“諸如水車、筑堤、建安犁、引渠灌溉,這些都是提高糧食產量的技術?!? “不過這些還遠遠不夠,需要進一步進行鉆研,實現糧食產量的大增?!? “比如朕就在夢中得高祖所授的《天工開物》中提到過一種大棚種植的技術,在冬天都能種出寒瓜;還有一種名為紅薯、土豆的作物,畝產可達到三十石以上,可代替小麥作為主食?!? 劉協說完,司馬懿和諸葛亮雙雙震驚。 在冬天種出寒瓜、可代替小麥而且畝產三十石以上的作物……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但他們都聽說過天子夢中得高祖授《天工開物》的傳言,而且建安機、建安犁也是實實在在造出來的東西,所以即便感到很難以置信,但也沒有質疑。 “陛下,不知這土豆、紅薯是什么作物?何處可以尋得?” 諸葛亮語氣略有些急促地問道。 要是大漢能有這樣的作物,那不知可以少餓死多少百姓,讓多少人活命! 劉協略有些遺憾地搖頭道:“我大漢境內并無這兩物,它們皆在海外,等天下一統后朕自會派人出海去尋?!? 他何嘗不想把紅薯跟土豆找到,但奈何情況不允許,大漢現在沒有實力組建遠洋船隊。 諸葛亮聞言也扼腕嘆息。 劉協接著道:“朕只是給你們舉例子罷了,朕想告訴你們的是發展技術乃重中之重,這也是朕成立冶造局的目的之一。” “工匠之藝從來不是奇淫巧技,在朕看來它的價值超過千萬、億萬黃金!” “高明的冶鐵技術可以打造出更強大的刀刃、更堅固的甲胄,讓我大漢將士免去了無數犧牲。” “農商能使國家富庶,但是技術則能讓國家強大!” “朕再給你們看一樣東西?!? 緊接著劉協又對一旁侍奉的郭女王吩咐道:“把東西給拿上來吧。” “是,陛下。” 郭女王低頭退下,不久后又再度返回,將一疊厚厚布帛拿了過來,然后在一旁的地面上鋪開。 “這是……” 看見布帛上的內容,司馬懿不禁微微有些吃驚,因為這赫然是一副囊括了大漢兩京一十三州的地圖! 不過與普通地圖有些不同的是,這份地圖上用紅色顏料繪制了一條條細細、就像是蛛網一般的脈絡,將大漢各州都聯通在了一起。 諸葛亮率先問道:“陛下,這份地圖上的紅色脈絡代表著什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