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奉孝說得沒錯,入仕之路被世家把持,此乃我大漢頑疾之一也。” “但察舉制度沿用已有數百年,想要將其廢除,怕是極難啊。” 賈詡搖著頭說道。 世家大族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察舉制有著功不可沒的作用,因為察舉制決定了只有出身士族階層的人才有資格入仕從政。 這也就導致了“廟堂之上皆貴胄,不見寒門良家子”,能夠進入朝堂的永遠是那么一批人。 而這個道理他們懂,世家大族們又豈會不懂?因此想廢除察舉制肯定會碰到極大阻礙。 畢竟這可是他們在朝堂中立足的根本之一! 賈詡所說的話,劉協自然清楚。 其實大漢歷代天子與士族之間對于“控制上升之道”的爭斗,一直都沒有停下來過。 在西漢以及東漢開國初期,士族把持晉升之路其實還沒有如今那么嚴重。 但從光武皇帝劉秀立國之后,為了確立繼位的正統性,劉秀就開始大力推行讖緯學。 什么叫讖緯學呢? 簡單來說就是把儒學轉變為宗教,這個宗教里老天爺的地位是最高的,孔子則是為教主。 人間帝王的位置屬于誰,由老天爺決定,即“皇權天授”。 老天爺先是把皇權給了高祖劉邦,現在又選定劉秀作為新的帝王,如此一來劉秀繼位便合乎正統了。 因此東漢初期學子們除了要學習經典,也要學習讖緯學,甚至讖緯學成為了最重要的選拔考核內容。 但很快士族就找到了讖緯學的漏洞,因為讖緯學的缺點在于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誰說得都有道理。 所以在通過察舉制進行選拔時,如果平民百姓和士族子弟說的答案都大差不差,那么作為士族階層的一員,考核官員就可以說士族子弟說得更對,甚至憑借自己的好惡來決定誰對誰錯。 如此一來,這一選拔機制的操作空間就很大了,士族們可以完全控制誰來晉升。 這樣下去自然是不行的,天子肯定不能坐視這種情況出現,于是漢章帝在察覺到了這一點后,舉行了一次著名的白虎觀會議。 這次會議直接規定了標準教材和標準答案。 標準教材即儒家經典,標準答案即三綱六紀,不管你是貴族還是平民,只要你回答的內容是標準答案,那么審核官員也不能說你是錯的。 即便審核官員有私心,也不能公然偏袒誰。 再加上后來蔡倫發明了紙張,讓普通人書寫文字的難度大大降低了,于是漢順帝登基之后就在察舉制的基礎上增添了筆試,讓士族更難控制晉升通道。 不過這一改革也沒持續多久,就又出現了漏洞。 這個漏洞,即大名鼎鼎的“釋經權”。 簡單來說就是國家雖然規定了教科書,但如何理解這幾本書的內容,怎么給這些書寫教輔材料,那就不是天子說了算了。 于是從東漢中期開始,一大批以“釋經”起家的士族官員,如馬融、鄭玄、盧植等大儒,開始迅速出現。 類比后世的話,這些從事釋經工作的大儒,就相當于培訓機構的教培老師。 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儒家經典做注釋,然后再來教學生。 士族很快通過這一方法再度控制了考核機制。 原因很簡單,雖然大家學的都是標準教科書,考試的時候大家背的答案都是一樣的,無法分出高下。 但等到考對書中內容的理解時,那些寒門子弟就完全不行了。 因為他們壓根就沒學過這些,這些“理解”都是士族們自己寫的,然后他們再拿出來出考題。 這樣一來就只有他們的后人和學生才能答得出來了,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士族徹底把控晉升通道。 “難歸難,但總不能不做。” 劉協收斂思緒,隨后說道:“朕曾經與奉孝提過一種名為‘科舉制’的選拔人才制度。” “此事奉孝應該與文和你提過了。” 賈詡點頭道:“臣聽奉孝說過一些,科舉制與察舉制有相似之處,陛下的想法是重新開科立考。” “此舉倒是與孝靈皇帝的鴻都門學頗似。” 靈帝雖然昏聵,但政治手腕卻是極高,屬于你可以說他壞,但不能說他菜的那種類型。 鴻都門學就是靈帝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世家把控晉升通道問題,所想出的解決方案。 這一手段可謂極為高明。 首先儒學的標準教科書是動不了的,這是祖宗確定的東西,動了就等于打祖宗的臉,說章帝做錯了,這是不行的。 其次釋經權也動不了,因為那些釋經大儒們在釋經的領域有很深造詣,就算是重新寫一份釋經標準答案,也不可能超過所有大儒、讓所有學子信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