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因為這一問題無解。 無論跟農夫說再多大道理,再怎么安慰,都無法緩解農夫干農活的辛苦。 龐統這一破局的角度可謂刁鉆,他也不談儒法之弊,只是講述客觀事實,但偏偏又能讓人無法回答。 你說儒學好、圣人之言妙,但這些能當飯吃嗎?能當兵器用嗎?能抵擋敵人嗎? 而這,也正是儒學最致命的問題。 “當初天下大亂、漢室衰微,儒學卻仍讓世人困于繁文縟節,那些腐儒皓首窮經只為了尋章摘句,于亂世中毫無用處。” “最終還是靠陛下英明神武、諸將勇猛殺敵、群臣謀略頻出,方才擊敗各路強敵,平定天下。” “因此想要令我大漢富強,儒法只能為輔,唯有大力發展新學,改良兵器、興修水利、革新農耕、增強國力、才能令萬邦來朝!” 龐統面容雖丑,但在說出這番話時卻是慷慨激昂,格外振奮人心。 “說得好!” 臺下的呂布聽得熱血沸騰,忍不住重重一拍桌子,大聲叫好道。 他沒想到這小子看起來丑,說話卻這般中聽,簡直說到他的心坎上去了。 陳宮瞪了呂布一眼,但也沒說什么。 因為他心里也很認同龐統的話。 龐統這番破局,堪稱精妙,難怪能被天子選中參加這次辯論。 連呂布這個大老粗都被說動了,更遑論臺下的其他士子了,不少支持儒法的士子們在聽完龐統的辯論后,都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華歆臉色相當難看,他很想上去反駁龐統,但卻又找不到可以反駁的點。 王朗見華歆不動,而鄭玄孤立無援,于是主動起身道:“你這豎子當真是巧舌如簧,竟出此大逆不道之言!” “儒學傳承千載,是我華夏文明之根,禮義廉恥皆出自此。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周游傳道,方使我華夏有別于蠻夷!” “如今你卻大放厥詞,稱圣人教誨無用,如此置先圣于何地?又置歷代先帝于何地?” “三綱五常,忠孝禮義皆從儒法而來,我大漢以孝治國,依你之言難道這都是錯的?” “你好大的膽子!” 王朗的這番話著實是在胡攪蠻纏,強行扯開話題,并且給龐統扣上了一頂大帽子。 大漢以孝治國,你反對儒法就是反對先帝定下的這一理念,你什么意思? 你敢說先帝是錯的? 龐統聞言皺了皺眉,臉色也沉了下來,王朗的手段太過無恥,他一時也不好反駁。 但這時候諸葛亮卻忽然起身。 只見他目光如炬,直視王朗:“王公休要在此混淆視聽、肆意曲解!” “士元何時說過圣人教誨無用?亮敬重周公、孔子等先圣,亦深知儒學對華夏之重要。但今時今日,你卻斷章取義,妄圖以言辭枷鎖束縛革新之路!” “周公制禮作樂,那是順應彼時之世情;孔子周游傳道,為的也是拯救亂世。” “可如今時代變遷,局勢迥異,難道不該從圣人思想中汲取精髓,靈活應變,而非拘泥于教條嗎?” “至于你提及三綱五常、忠孝禮義,我等倡導新學,并非摒棄這些道德準則,反而是在力求以公正嚴明之法,讓百姓真正能踐行禮義,保障忠孝得以存續!” “同時也是為了令大漢得以富強!” “再說我大漢以孝治國,這無可厚非。但先帝們若泉下有知,見百姓深陷戰亂、國家風雨飄搖,難道會希望后人不顧現實,一味守著舊制,而對百姓疾苦視若無睹?” “先帝之志,是讓大漢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我等所做一切皆是為達成此目標,怎就成了反對先帝?” 諸葛亮言辭激烈,一席話更是振聾發聵,將王朗扣郭來的大帽子盡數反彈了回去。 但這還不算完,只見他目光凌厲地盯著王朗,拔高聲音道: “王景嚴!虧汝飽讀詩書,卻在此刻罔顧事實、強詞奪理,為守舊制而不顧蒼生,汝難道不覺得羞愧嗎?” “我等一心只為興旺大漢,問心無愧!倒是汝,滿口仁義道德,卻行阻礙革新、誤國誤民之事!汝又有何顏面在此高談闊論! 王朗臉色漲紅,額上青筋暴起,顯然有些招架不住諸葛亮這么激烈的攻勢。 但他依然強行撐著沒有退縮,咬牙反駁道:“哼!汝這不過是為自己離經叛道之舉找的托詞罷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