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諸葛亮之死-《朕能走到對岸嗎》
第(2/3)頁
所以怎么擬定謚號和廟號是個相當困難的事。
而且這關系到皇帝的身后名,必須要慎重。
荀攸沉吟許久,緩緩開口道:“陛下,先帝謚號如何還有待商議,但先帝之功績,‘太高中世’四大廟號,可占一‘中’字。”
“中祖也,謂承前啟后,復興宗廟之主,其德足以紹述先業,功足以振起衰微,故稱為中祖。”
“故而臣以為,定先帝廟號為中祖最為合適。”
“太高中世”為最頂級的四大廟號,其中“太”和“高”這兩個廟號,都只有開國皇帝才能擁有。
而“世”這一廟號,多落于中興之主的頭上,如光武帝劉秀便是世祖。
“中”這一廟號最為難得,因為需要國家兩次衰落后又再度興旺崛起,而這也與先帝劉協的功績最為吻合。
所以在荀攸看來,沒有比中祖更合適的廟號了。
荀攸的這一提議得到了其他幾位大學士的認可,魯肅、法正、楊修均覺得這個廟號沒有爭議。
“太師,您覺得呢?”
劉玨看向諸葛亮,向他問道。
諸葛亮沉吟了片刻,然后才緩緩說道:“陛下,以先帝之功績,自然是當得起中祖廟號的。”
“關鍵是謚號,該取何字?”
廟號容易定,謚號就難了。
龐統聞言說道:“這是禮部擬定的幾個謚號,請太師過目。”
他說著起身將一張紙送到諸葛亮面前。
諸葛亮低頭看了一眼,見到上面分別寫著“昭武”“宣武”“文昭”等等等等。
而這時徐庶在一旁說道:“我以為,‘昭武’二字合適。”
“陛下平逆賊,定天下,開新政,令我大漢空前強盛,此等圣德通達,當謚‘昭’。”
“太師覺得如何?”
昭字意為“圣聞周達”,即君主具有廣博的智慧、卓越的聲望,并能將德行與政策通達四方。
《逸周書·謚法解》提到“圣聞周達曰昭”,強調君主在治國理念和道德教化上的深遠影響力。
武則代表“克定禍亂”或“威強叡德”,即通過武力平定叛亂、維護國家安定。
按照先帝一生的功績,“昭武”的謚號還是頗為合適的。
但其實最合適的還是“光武”二字,不過大漢歷史上已經有一位光武皇帝了,總不能定一樣的謚號。
未等諸葛亮說話,法正便搖頭道:“不妥,以‘昭武’為謚,未免太強調先帝的武功,而忽略了先帝的文治之功。”
“先帝不但愛民如子,廣施仁政,更是開創科舉,立國子監、軍事學院,定我大漢萬世之基!”
“依我之見,先帝文治之功猶勝于武功,以‘文昭’再合適不過。”
法正和徐庶持完全不同的意見,他更傾向于為先帝定一個彰顯其文治之功的謚號。
而他的意見也得到了楊修,魯肅,龐統三人的一致認可,紛紛點頭贊同。
文向來要高于武,文昭肯定是要比昭武更高一級的,這也是朝中不少大臣都認可的謚號。
天子劉玨聞言微微點頭,他也覺得“文昭”不錯,于是他看向了一直沒有發表意見的諸葛亮,問道:“太師有什么想法?不妨直言。”
其他大學士們也紛紛看向了諸葛亮。
雖然諸葛亮已經告老,但在威望和資歷卻極高,幾十年來輔佐先帝可謂是兢兢業業、嘔心瀝血,以至于身體都累出了病,不得不提前致仕。
但他為大漢立下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如今新政之所以能推行順利,大漢之所以能強盛到今天這個地步,眼前這位老人有著極大的功勞。
哪怕身為同僚的他們也尊敬與認可。
“文昭么?”
諸葛亮剛剛似乎是在想其他事情,聞言這才回過神來,見天子與眾人都在看著自己,他垂下眼眸,沉思了良久,方才緩緩開口。
“陛下,以‘文昭’為謚固然好,但……老臣以為,這仍不足以彰顯陛下之功績。”
聽到諸葛亮之言,眾人包括天子在內,都不由得愣了愣。
“文昭”還不夠彰顯先帝功績?
須知“文”可是最頂級的謚號了!
劉玨詢問道:“那太師覺得該為父皇定什么謚號最合適?”
話音落下,諸葛亮便毫不遲疑地道:“當以‘圣武’為謚!”
眾人聞言皆是一呆。
圣武?
諸葛亮渾濁的眼睛在此時亮起了別樣的神采,原本有些佝僂的腰桿也挺直了起來,只見他他振聲說道:“先帝僅用七年便掃平各路逆賊、平定亂世;十年令我大漢國泰民安、恢復強盛!”
“先帝圣德合天,武略蓋世,唯有以‘圣武’為謚,才能彰顯先帝之功績!”
古往今來,沒有哪位帝王以“圣”字做過謚號,因為這個字實在是太大了,誰能當得起?
但在諸葛亮看來,他們的先帝絕對當得起!
這位三興大漢、掃平逆賊、開創科舉、推行新政、愛民如子的帝王,是要超越那位文帝的存在!
這樣的一位曠古絕今的帝王,如何不能稱之為“圣”?!
看著眼前因為心情激蕩而面色微微發紅的諸葛亮,幾位大學士心中也是唏噓,互相交換了一下眼神后,最終在司馬懿的帶領下齊齊開口。
“臣等附議。”
雖然“圣武”的謚號是很破格,而且也是前所未有,但如果用這個謚號的人是先帝,那就并無不妥。
劉玨見所有內閣大學士都贊同,于是便點頭道:“既如此,那便以‘圣武’為先帝的謚號吧。”
“陛下英明——”
群臣紛紛拱手稱頌。
謚號定下,劉玨心頭的一塊大石也落地了,他讓其他幾位大學士繼續在內閣處理政務,然后單獨將諸葛亮請到了溫室殿內。
“太師請坐。”
天子想要親手攙扶著諸葛亮落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