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九七章 衍圣公,但是新的-《父可敵國》
第(2/3)頁
兩人一聽就知道王爺說的是哪兩家?山東地里最大的地主,孔家,在距離兗州城三十多里外的曲阜;山東地里第二大地主,孟家,在兗州城南四十里外鄒縣。
這兩家的祖宗,一個叫孔子,一個叫孟子,所以他們不光是最大的地主,在山東還有極高的話語權,以及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王爺找來這兩位,還真是找著正主了呢……
~~
大明開國以后,在全國范圍重修城池,藩王的王城更是重中之重。
兗州城作為魯王封地,因古城狹隘,朱元璋便令郭英,將城墻南移二里三十丈,把原來的南護城河變成了穿城河,并將城門樓、城墻加高加寬。在夯土城墻外,包上了重約四十斤的城磚重修。
其中尤以南門‘德政門’的門樓最為高大雄偉、巍峨壯觀。外門樓往南伸出數丈,似龍頭南伸去泗河飲水一般。
此時,就在那龍頭不遠處,一支頗具規模的車隊停在了官道旁。
車廂外觀古樸典雅,飾以云紋,四角和窗框覆以黃銅,拉車的都是清一水白色駿馬,不帶一根雜毛那種。
更不用說那些干練的青衣健仆了,真是盡顯世家大族的氣派。
當然,紅色的回避牌上,黑色的‘圣公府’三個大字,足以說明人家確實夠資格擺這個譜——千年世家,唯有南張北孔。
此時,大明第一任衍圣公孔希學已然作古,他的兒子孔訥繼承了衍圣公之位。
孔訥才二十八歲,正是年富力強,自信滿滿的年紀。此時,他穿著大明一品文官的緋紅官袍,正端坐在馬車上,敬閱手中的《春秋》。
十六名年輕俊美的仆童,捧著手巾、點心、茶盞、痰盂等物,排成兩排,紋絲不動的侍立在車廂外。
最離譜的是,還他么有伴奏!相鄰的車廂里,數名樂婦在彈琴吹簫,做大成之樂,而且隔了兩層車廂,樂聲一點都不刺耳,反而多了幾分悠遠、神秘。
當然,按衍圣公自己的說法,這是為了嚴守禮法,所以不能與女子共乘一車。才不是嫌在一個車廂里太吵呢。
可惜,兗州城門已經緊閉好幾天了,所以根本沒人圍觀他的風采,未免有些遺憾。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