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喪事流程下來了。 農村里的高規格:要先辦三天三夜法場,然后上祭一天,最后就是出殯。 看到這張告示,張宣和伍瑞國人都麻了,這不是還要跪拜5天? 好在艾青和杜克棟心疼女婿,找到兩人說,只要白天象征性來跪拜一下就行,晚上讓兩人去休息。 雖然岳父岳母這么講,但張宣和伍瑞國也不可能真的全程偷懶,畢竟看熱鬧的人那么多,時時刻刻都圍滿了百來人,偷懶太過不好看。 不過兩人也不是迂腐之輩,每次艾青喊他們休息時,也不矯情。 當然他們倆可以休息,但杜克棟和兩個妹夫、以及一干親堂兄弟就沒那么好過了,全程都得跟著法師行禮儀。 看到張宣跟杜雙伶披麻戴孝時時刻刻在一起,老家在魯省的莉莉絲有點心疼他的膝蓋,內心忽然有點酸。她在想,如果自己父母百年之后,張宣會來嗎? 張宣敢來嗎? 思索一番,莉莉絲得出結論:今后得給他生幾個孩子,才能引起足夠重視。 莉莉絲有這想法,米見卻沒有 米見既沒有考慮自己父母百年之后的事情,也不心疼張宣的膝蓋。畢竟這都是習俗,大家都是這么過來的,沒什么大驚小怪。 反倒在她看來,張宣跟雙伶挺有夫妻相。 不止米見有這種感覺,圍觀看熱鬧的人都是這種感覺,覺得兩人很登對。 這年頭不比后世,看熱鬧的人一般都會呆到凌晨12點才離去。 為什么是這個點? 因為每天晚上12點是吃面的時間點,哨子有豬肉、牛肉和羊肉,三大桶,面條管夠,哨子也管夠。 每每這個時候,附近的男女老少都來了,場面極度熱鬧,來來去去好幾百人。 大家等了這么久就是為了蹭這碗面條。能吃的,可以連吃三碗,沒人會說你,能吃是福,能吃是本事。 知道很多老人愛喝點酒,老杜家還提供二鍋頭和白酒。 這種熱鬧非凡的場面,張宣也是感覺久違了。只有他這個過來人才懂得珍惜,隨著新世紀的到來,隨著手機和互聯網的興起,隨著大量農村人涌進城里打工和定居。 這份熱鬧再也看不到了,那時候每家每戶都有錢,誰還在乎這碗面條呀?關鍵是還要等那么久。 見過了城里的繁華和300的小姐姐們,看慣了西洋景和白膩膩的大腿,這點小場面都已經不放在眼里了。 同理,春節的年味一年不如一年,也是這么冷清下來的。 反正吧,年紀越大的人越懷舊,因為后世雖然物質生活豐滿了,但精神文明不一定那么滿足。 精神空虛后就會出現一種現象,全民刷抖音。 覺悟高的,聲音不會很大,默默地刷。 那些豪爽的,隔著老遠就能聽到那種“哈哈哈哈”的鬼畜叫聲... 來的親戚朋友太多,老杜家壓根歇不下,就算把附近鄰居家里塞滿,也住不下。 自己的同學自己肯定要招待好,而且就算莉莉絲和米見身份特殊,杜雙伶也是奉行堵不如疏的原則,主動找到阮秀琴:“媽媽,我們這邊住不下,可能要麻煩您了?!? 這一聲“媽媽”,讓很多人默默贊嘆,這就是格局。 艾青和杜靜伶對視一眼,為雙伶的表現打滿分。 聽到這聲“媽媽”,肖少婉不動聲色地退出人群,走了。 走出杜家別墅的時候,肖少婉抬頭望了望滿是繁星的夜空,這么多年一直憋在內心深處的那口氣順了,她輸了,也知道輸在哪了。 同時也明悟,為什么張宣和米見明明不清不楚,卻始終沒有拋棄杜雙伶的原因了。 過河的時候,肖少婉忍不住想,要是人生能重來,張宣應該是她的,誰也搶不走。 聽到這聲“媽媽”,聽到這安排,阮秀琴松了一口氣。她一直有心把幾個同學帶回老張家過夜,但卻沒法開口。 如果不知道滿崽和米見、莉莉絲的關系的話,阮秀琴會很自然地開口邀請。 但知道情況后,阮秀琴就不能裝聾作啞,要是把米見和莉莉絲貿貿然帶回去,雙伶會怎么想?會怎么看待自己這婆婆的? 婆媳呀,一些東西一旦生隙,那一輩子也補不回來。 阮秀琴懂這個理。 阮秀琴懂的,艾青和杜靜伶也懂,所以母女倆才一直沒有開口安排這幾人。甚至退路都想好了,如果雙伶不開這個口,就把自己的臥室讓出來給米見、莉莉絲和陽永健住。 至于陳日升,男生嘛,挺好辦,跟孫俊回去。反正孫俊家離著也不是特別遠,走路20分鐘都能到,開摩托車送的話就更快了。 吃完面條,艾青對張宣和杜雙伶說:“你們倆也跟著一起去休息吧,明早下來吃早飯?!? “好。”張宣和杜雙伶同時應聲,接著把孝子衣服一脫,交給艾青后,跟眾人一起走向了奔馳車。 兩輛車,一輛奔馳,一輛豐田霸道,帶著阮秀琴、張宣、杜雙伶、米見、莉莉絲和陽永健回了上村。 十字路口。 看到有人來,黃狗和黑狗嗖地一聲就竄了出來,高興地圍著眾人打轉轉。 另一只陌生的灰狗也竄出來了,對著幾人狂吠。 黃狗看不過眼了,覺得這毛頭小子不知道主家的厲害,回頭就把灰狗撲在地上,逮著脖子咬一口就死死盯著灰狗,仿佛在說:小子,前輩我不是打你,是在救你,上一個敢跟主人這么齜牙咧嘴的,已經作古兩個年頭了。 莉莉絲覺得有趣,說:“這黃狗好通人性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