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臺-《覆漢》
第(3/3)頁
“原本只是因為喧嘩喊你進來。”曹節繼續笑道。“但既然來了,且再問你一些事情好了……”
“大長秋請講。”
“你從雁門而來,而且屢次與鮮卑交手……那我問你,往后幾年,鮮卑可會禍亂邊疆?”
公孫珣不由正色,且沉吟片刻后方才作答:“不瞞諸位明公,依我看,五七年間,鮮卑只會騷擾,而不會再動如遼西那般的大兵戈!”
公房中的四人齊齊一振,然后面面相顧,頗有疑慮。
“這是為何?”最有精神頭的袁逢率先認真追問。
“這是因為雖然未曾直面,但耳聞目染之下,我卻覺的檀石槐此人實在是草原上難得的梟雄!”
“因為有梟雄之姿,所以才不會動大兵戈?”楊賜蹙額反問。“這算是什么話?軍國重事,文琪不可輕言。”
“并未輕言。”公孫珣拱手一禮,坦然作答,卻是趕緊把檀石槐大勝之后,借機削弱實力強橫的西部鮮卑,并放棄劫掠,轉而去幫實力底下的東部鮮卑捕魚之事講來出來。
“不瞞諸位明公。”公孫珣認真說道。“依在下來看,檀石槐早年陳兵四方,已經不需要用武略來證明什么了,而且他也應當曉得主動進攻大漢邊防是個吃力不討好之事,故此,他此番舉動其實是有幾分轉外向內之意的,卻也頗得幾分治國術勢的精要……”
房內幾人果然紛紛頷首……‘攘外必先安內’嘛,別人不懂,這屋子里的人會不懂?
“那依你之見。”曹節也正色詢問道。“檀石槐能平衡三部,然后使鮮卑渾然一體嗎?”
“難!”公孫珣這話倒是誠心實意,他是真替檀石槐感覺為難……就鮮卑人那種落后的體制,實在是難為檀石槐了。“所以涼州、并州方向還是要小心一下為好,畢竟此處直面西部鮮卑,當然,其余各地整飭、恢復邊防也是少不了的。”
“如此說來……此番戰敗居然還是一件好事了?”曹節點頭之余不由釋然。
“何談好事?”公孫珣當即肅容反問。“數萬兒郎死于野草,無人拾骨!而若是此戰得勝,豈不是更好?”
眼前的小子如此失態頂撞,曹節也不生氣,反而愈發輕松,公孫珣自知自己又是失態,便趕緊調整心態。
“不管如何,文琪如此見解倒是讓人感慨。”那袁逢忽然又開口道。“不愧是盧子干的高徒……文武兼得!”
“說起來,”不待公孫珣答謝,那邊來艷忽然又笑道。“師生同居尚書臺,也是這中臺上常見之事了。”
幾人紛紛頷首附和,唯獨公孫珣不明所以。
“你還不曉得吧?”楊賜捋須笑道。“你另一位老師盧植盧子干,已經平定了廬江蠻族叛亂,前日他上書到禁中請求依舊回東閣修史……但是陛下以為你師才德兼備,修史這種事情并不是緊要事物,便已經議定,加他侍中銜,為吏部曹尚書。”
公孫珣面色不動,心中卻是不由狂喜!
話說,他此番雖然決定乘風起浪搞一些大動作,但心中還是有些忐忑,只是靠著一股血氣與決然才下定了決心。
但是,入京第一日就有劉寬作出許諾,讓自己在危急之時找他尋求庇護,儼然是先給了個保命的底牌;然后又有自己妻子的伯父今日專門來尚書臺提點自己,這明顯又是多了一份保證;最后,萬萬沒想到,自己最為依仗的另一位老師,居然要來這尚書臺中做主管官員選用的吏部曹尚書……那自己豈不是多重保護,且后路無憂?!
如此局面,莫不是如自己母親當年故事中的花果山孫悟空一般,腦后平白多了三根救命毫毛?!
既如此,這次在洛中,若是不能大鬧天宮,做出一番事跡來,豈不是白饒了如此局面?!
要知道,自打公孫珣出生以來,便從來沒有如此底氣十足過!
“老師。”中都官曹的尚書公房中別無他人,而等到自己老師寫完一封表文并封裝之后,士燮這才不由再度行禮。
“如何?”坐在上首的劉陶一聲嘆氣。
“我覺得倒是不錯。”士燮從容答道。“其人頗有幾分邊地慷慨豪邁之氣,又不失細密之處。至于才能嘛……毋庸置疑。”
“我倒是覺得,此人與他妻伯之間有幾分刻意形狀。”劉陶愁眉苦臉道。
“這……”
“不過這也無妨。”劉陶再度嘆氣道。“你不曉得,宦官勢大,名門望族多行茍且之事,便是領袖群臣的袁家,四世三公,可那袁逢不也經常與中常侍袁赦稱兄道弟,還把這一個宦官抬入到了自己的宗門中嗎?袁家認一名宦官為同宗,這邊明明是親眷卻做切割……同樣是連接內外,總不能昧著良心說袁家就是高行,而這趙家和公孫氏便是私下勾結吧?”
“那……到底該如何行事?”士燮不由認真問道。
“且觀之。”劉陶終于不再嘆氣。“你身為本曹尚書郎之首,負責分配工作,可以先讓他少做些事,或是讓他做些無關緊要之事……慢慢來,若是沒有異狀,兩三個月、過了年,便可以如常對待,甚至有所倚重也無妨。”
士燮當即松了一口氣:“那學生告辭!”
“且去。”
士燮躬身后趨,退到公房門前方才拉開門栓走了出去,卻不料,剛一拐彎,就迎面便撞到了候在廊下的公孫珣。
“威彥兄在與咱們劉公說什么悄悄話呢?”公孫珣指著一側打開著的窗戶笑問道。“我在此處等了許久,連這窗外養的雞都喂了三遍了,也不見你出來。”
士燮欲言又止,卻不禁干笑:“文琪不曉得,咱們中臺這里的雞多是母雞,據說頗沾了些文氣,下午走時不妨帶一些蛋去,寫文書的時候吃上一顆,最是補身子!”
公孫珣撫掌大笑。
————————我是最補身子的分割線————————
“袁氏四世三公,兼修內外,不與它同。”——《后漢書》.袁紹列傳
PS:還有新書群,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加一下,684558115。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