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見到五歲的孫子遞上一卷奏章,李承乾從他的小手中將奏章拿過,自語道:“看在孫子的份上,朕再幫幫他們。” 李適之又嬉笑著去抓琉璃水缸中的小魚。 皇帝退休了,就成了太上皇,職業生涯結束了,也就換了一個職業稱呼。 每到秋季,李承乾就會離開皇宮,尋個僻靜的地方釣魚,身邊總是帶著孫子李適之。 上元四年的時候,英公就過世了,追封太尉,揚州大都督,謚號貞武,葬入昭陵。 李世民望著遠處的靈車痛哭著,整個長安城為之悲痛,以李唐一朝最高的葬禮下葬,一切以漢時的衛青,霍去病的禮制相當。 上一個有此等待遇下葬的是衛公李靖。 李承乾又一次見到李震,此刻的李震也已是一頭的白發,是軍中頗有名望的老將軍。 “家父說我的謀略不如裴行儉,勇武不如薛仁貴,智不如王玄策。”李震感慨道:“其實梁建方一點都不老,但家父沒有給他太多的兵權,而后他就告老了,之后將絕大多數的兵權交給了裴行儉,薛仁貴,王玄策三人。” 在英公的晚年,兵權的交接并不是太順利,或許英公真的看不上梁建方這個將軍的才能,在他上了凌煙閣之后,英公就開始分權,有意將梁建方的兵權架空了。 這也導致了梁建方早早告老,英公更看重年輕一派的才能。 李震遞上一卷書,解釋道:“這家父早年前編寫的書卷。” 李承乾接過書卷,詢問道:“醫書?” 李震頷首道:“家父打了大半輩子的仗,見識過很多的傷兵,也與很多大夫有過往來,在我小時候……” 話說到一半,李震的眼眶又是通紅,他接著道:“我記得在小時候,家父總是親自給一些傷兵用藥治傷,那時候軍中好多將士都很擁戴家父。” “當年家父就想要編寫一本藥經,在很多年前。”李震的話語一轉,又道:“在很多年前……其實家父就想要交給陛下了。” 李承乾看著這卷藥經,道:“英公有心了。” 李震再一次行禮,又翻身上馬之后追上英公的靈車。 歲月流淌而過,有些人會在史書上留下名字,有些人的名字會在史書上留下一句話,還有的人能夠在史書上能夠留下幾句話。 還有人能夠在史書上留下篇章,還有的人能夠在史書上記錄好幾卷。 當今皇帝年幼時,學自當世史學大家來濟,因此這位皇帝最擅長的事是史學。 李承乾覺得這大概是當年來濟真的將太子當作他的史學傳人在教導。 上元五年,長孫皇太后過世了,李承乾跪在母后身邊,親自為母后梳了最后一次頭,春秋八十年的母后送入了昭陵,謚號文德皇后。 今年的春雨來得很早,葬禮結束之后,李承乾多了一些白發,不僅僅是兩鬢的白發,即便是梳理也藏不住這些白發了。 李承乾與父皇走到了立政殿,停下腳步。 跟在后方的李麗質見到了塵封多年的立政殿,再一次掩面哭泣了起來。 李世民伸手按在滿是塵埃的大門上,用力一推,屋門就此打開了,好多年過去了,立政殿保持著原樣,就連當初的家具都還在。 跟著父皇走入立政殿內,也看到了放在窗臺上的肥皂,這塊肥皂方方正正,是多年前的樣子,沒想到留到了至今。 雨水淅淅瀝瀝落在了皇宮中,李承乾讓弟弟妹妹們都先回去了,而自己回頭看去,見父皇已開始在收拾立政殿。 李承乾走上前,幫著父皇整理。 也沒讓宮里的人來收拾,父子兩人一直到了夜里,才坐在殿外,無聲望著夜空。 殿外依舊燈火通明,一群宮里的人都在照看著,生怕太上皇與老太爺會有什么意外。 可這父子兩人安靜得出奇,只有風聲偶爾吹過。 “那昭陵就剩下朕與輔機沒有進去了吧。” 李承乾道:“父皇,這人世間多好啊,何必急于一時。” 殿外傳來了輕微的抽泣聲,昭陵的意義不只是埋葬了幾個人而已,昭陵埋葬了一個時代的人,它埋葬了一個光芒萬丈的時代,一個豪氣云天英雄輩出的時代。 昭陵葬了一個時代,那個時代殘留的最后一點微光,也在慢慢熄滅。 往后,留給世人的就是一片新的天地,那片天地會有新的英雄好漢,會有新的義薄云天。 上元七年,趙國公長孫無忌過世了。 緊接著的次月,抱著李適之的老太爺閉著眼,再也醒不來了。 李適之是個很懂事的孩子,他知道老太爺睡著了,再也不會醒來了,也沒有哭泣,而是呆呆地看著忙碌的人們。 秋雨始終按照四季的節氣準時來到關中,唐昭陵前,李唐的兄弟姐妹們站在這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