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聞言,張九齡了然,道:“不缺鹽的地方,根本吃不完鹽,鹽本身不是問題,鹽的多寡也不存在問題,唯一會鬧出鹽不夠的情況,就只有運輸,如果通過控制運輸來控制鹽的流動,鹽價就會不同。” 自言自語片刻之后,張九齡再抬頭看時老先生已走遠了,他很羞愧,竟然連問題的所在都沒有想明白,就將這個人云亦云的問題告知了老師。 李適之見張九齡還愣在原地,又道:“現在明白了?” “嗯,明白了。” 李適之的臉上掛著十分友善的笑意,“你去過海邊嗎?” 張九齡回道:“去過。” 李適之接著道:“如果大海能夠嗮出鹽,那么人們也就不用害怕了。” “可是海水是苦的。” “沒錯,人們會恐懼不正是覺得鹽沒了?倘若人們都知道有一個地方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鹽,人們就不會恐懼了。” 張九齡道:“你說得很有道理。” 對方的眼睛很明亮,十分地有神,這雙眼睛也藏著幾分銳利。 向來自信的張九齡,面對眼前這位同齡人,反倒是不自信了。 李適之道:“你是爺爺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老先生還有其他弟子?” “以后會有的,爺爺說他不會只有你一個弟子。” 聞言,張九齡的神色又多了幾分困惑不解。 李適之道:“你今年要去支教了?” “正是。” “你去吧,爺爺就不與你告別了。” 張九齡向這位老先生的背影行禮,而后轉身上了一駕驢車,一路朝著東而去。 大雪天,爺爺就坐在河邊釣魚,李適之提著小胡凳坐在一旁,他在冷風中縮著脖子揣著手,道:“姑姑說讓孫兒多看看北苑的書。” “鵲兒的學識的確很不錯,你得閑可以多看看。” 李適之道:“孫兒總覺得姑姑她自己也不擅長那些學識。” 李承乾擱下魚竿,閉上眼揣著手將身體的重量完全放在椅子的靠背上,低聲吩咐道:“看好魚。” “嗯。”李適之點著頭幫著爺爺提著魚竿。 上元十三年的夏天,長安的人都聽說現在的蔥領人與天竺人都開始用筷子吃飯了,甚至還有人說以前的波斯王子在一個遙遠的地方重新立國了,還有人說大食人現在也用筷子吃飯。 今年的夏季雨季偏多,李承乾坐在驪山上,從這里可以遠眺,那里有一隊隊的官兵正在巡視著河道。 王之渙從萊州回到了洛陽,回來的路上走走停停,原本其實早就應該到洛陽的,但一路上遇到許多事,耽擱了不少時日。 因為張說叔叔的走走停停,以及各種瑣事,耽擱了一個月又一個月,期間甚至被朝中的一紙調令,派張說又去了一趟太湖,又輾轉耽誤了三兩月。 因太湖很美麗,那時就連王之渙他自己也忘記了時間,整天都在太湖邊玩鬧。 只有十歲的王之渙提筆書寫著自己的太湖游記,傳聞中是當年夏禹治水開鑿了三江五湖,三萬六千頃的太湖,美麗得讓王之渙這輩子都不能忘卻,他打算再過數年,再去太湖看看。 如今的洛陽,依舊很繁華,這里的人很多,各處地方都顯得很擁擠,在運河的口岸,這里有很多商人,也是商貿最繁華的地方。 王之渙問向張說,“如果要坐船直接去關中,就只能去南陽嗎?” 張說搖著手中的蒲扇,解釋道:“原本是可以從黃河逆流而上去通關的,但黃河改道之后,河道繞過了函谷關,要繞行很長的一段路,與其這樣不如馬車通行,南陽通往關中的河道其實也并不好走。” 王之渙道:“洛陽有這么多的商戶,一定有很多的賦稅。” 這孩子問了前一個問題,又問了一個毫無相關的下一個問題,孩子總是這樣,張說笑著搖頭也就不再回答了。 一份戰報送到了洛陽,那是一場發生在西南的戰事,吐蕃人南下攻打驃國的時候打了敗戰,只能后撤。 朝中也決定讓吐蕃撤軍,并且讓南詔派出去的兵馬也收了回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