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又開始挖坑了-《重生之似水流年》
第(2/3)頁
齊磊一聽就瞪眼,“都特么十點了,還沒吃?“
就見曉兒一臉無辜,“不怪我啊!音樂節(jié)的事兒賊多,錯過了飯點兒,食堂沒飯了。“
纏著手指頭,“本來想和李憨憨混一頓,她還去跑活動了,沒回來呢!“
齊磊一副沒臉見的樣子,那你不會外面找點吃的?
支起身子,“坐那兒等著!”說著話向廚房走去。
曉兒一聽,登時大喜,“好瀚!”,乖巧地往沙發(fā)上一盤,等著了。
齊磊都走到廚房門口了,發(fā)現(xiàn)不太對,回頭皺眉,“你不是回來取東西的吧?
你是回來蹭飯的!”
曉兒裝傻,“別說那么難聽嘛!我哪好意思麻煩你?“
齊磊,“都這個點了還不麻煩?誰大半夜給你忙活?“
曉兒,“少廢話!趕緊的!"
冰箱里有什么做什么,一個黃瓜炒蛋,一個蒜莖炒肉,又蒸了米飯。
等端上去,曉兒已經(jīng)迫不及待,自己搶過飯盛飯。
見齊磊拿了兩個碗,眉頭一緊,“你還吃啊?"
齊磊,“我也沒吃呢!"
曉兒登時無語,你自己沒吃,這叫麻煩嗎?
這頓飯吃的更心安理得了。
把一塊蒜苔夾進嘴里,像兔子似的一點一點往里送,吃的可香了。
“對了,恭喜你哈,暫時解脫了。“
齊磊皺眉,“恭喜我什么?又解脫什么?"
曉兒一副無語的架勢,“你沒看新聞啊?"
齊磊更不解,“什么新聞?”
曉兒,“棒子大總管腦抽,要把首都的譯名改成首爾。網(wǎng)上都在罵呢,倒是沒多少罵你的了。"
齊磊,“…“
如果他沒記錯,漢城改首爾是05年的事兒吧?現(xiàn)在就有苗頭了嗎?前世他還真沒注意過。
齊磊哪知道,本來是沒什么苗頭的,小西巴現(xiàn)在也僅僅只是個別議員在叫器這個事兒,八字還沒一呢!
只不過,他最近不是被罵的羅圈上天了嘛!鄒成斌成在看不下去了,想給齊磊轉(zhuǎn)移一下火力。
于是,央視就著重的報道了一下這個事兒。
然后然后國內(nèi)輿論果然就不再抓著齊磊不放了。
不過不管轉(zhuǎn)移不轉(zhuǎn)移,齊磊對這個事兒都不太關心。
無所謂道,“那還挺是時候,給哥擋槍了。"
楊曉,“你說韓國人是不是腦了有問題?好好的漢城,為什么改一個誰都不待見的名字啊?”
齊磊,“他們就那樣兒,去中國化又不是一天兩天了,折騰去唄!"
這個年代,國人對小西巴還沒那么仇視,或者說,那些缺德事兒,這也是他的那也是他的,小西巴也沒那以柔心病況。
所以,曉兒和大多數(shù)普通人一樣,都無法理解。
包括漢城改首爾的這么個無語操作。
此時,曉兒見齊磊一副輕描淡寫好像很懂的樣子,鄙夷道,“這你也知道?"
齊磊,“還真別說,我還真知道。"
曉兒,“那你給我講講,到底怎么回事,他們?yōu)槭裁匆陌。?
齊磊吃的正香,他今天就下午糊弄了一頓泡面,餓著呢!
敷衍道,“這有啥可講的,一幫不認祖宗的傻缺。"
曉兒,“祖宗?"
捶了齊磊一下,“別說那么難聽!韓國確實有不少中國文化,也是咱們的附屬國那么多年,還沒到認祖宗那個地步。"
齊磊,“呵呵。”
不得不說啊,東亞這幾個國家,韓國文化輸出很成功,委國文化輸出也很成功就特么中國,本來輸出最多的文化,是東亞文化的主體,可是搞的卻好像最不成功一樣。
楊曉也喜歡韓國偶像,什么HOT、李貞賢什么的。
抬頭看了曉兒一眼,見她還挺義正詞嚴,決定給這丫頭上一課。
“我還真不是埋汰他們,這幫孫子還真就是忘了祖宗。"
端著碗,妮妮道來,“小西巴和北邊的X有一個共同的祖宗知道嗎?”
“叫箕子朝鮮。
“這名兒一聽就知道怎么來的吧?就是一個叫算子的人建立的朝鮮王國。"
“那你知道算子是誰嗎?“
楊曉瞪著大眼睛,“誰啊?"
齊磊,“姐己他老公,紂王知道吧?"
“知道啊!”齊磊,“箕子就是商約王的叔父,封地就在今天的朝鮮半島那一塊兒。”
“后來約王被周朝給火了,箕子那塊地鳥不拉屎,離中原又太遠,就躲過了一劫,于是建立了算子朝鮮。"
齊磊說嗨了,“那個半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原下的蛋!"
楊曉兒,““
不解道,“那這么說,他們?yōu)槭裁赐蝗灰ブ袊兀?
齊磊,“這事兒不是從現(xiàn)在開始的,早五六百年就開始了。"
曉兒越聽越來勁,以前怎么沒發(fā)現(xiàn)歷史這么有意思呢?
盤著腿往前湊,“講講,講講!
齊磊難得碰上這么好學好的,索性敞開了聊。
“其實呢,在明朝洪武年之前,朝鮮半島的文字就是漢字,語言也頂多算是中原漢話的方言分支。民俗、文化受中原和北方游獵民族的雙重影響,但也主要以中原文化為主。"
"知道李氏朝鮮的第四位皇帝,也就是他們的世宗大王,為了擺脫中原宗主國的束縛,先是先斬后奏,給自己弄了一身兒五爪龍袍。"
曉兒一聽,"大膽逆賊!"
齊磊,“這還沒完呢,世宗大王又造了一堆偏旁部首,形成了朝鮮文字。"
“說句不好聽的,那玩意就不叫文字!那是彥文,說白了,就是漢語拼音。“
“連他們自己都嫌棄,都不愛用,因為重復率太高了。“
“這么說吧,一個星期,你可能學不會韓語,但是絕對能把韓文學的明明白白。"
“就那么簡單!因為就和漢語拼音是一個功能,一個音下面就一個字!就好比漢字蛋“但彈'“氨憚'石都是‘dan!!"
“所以,世宗把字造出來了,李朝乃至后來的韓國的官方文字依舊是漢字。
“這種文字只能表意,卻沒法形成書面語言長期保存。寫的人知道什么意思,
時間長了,看的人都看不懂。”
“你拿漢語拼音寫個作文試試?"
楊曉直咧嘴,“想想就難受。"
又問道,“那漢城改首爾,是怎么回事兒?"
齊磊,“這事兒得從李承晚建國開始說起。"
“漢城,原本叫漢陽,后來改的漢城。一聽就是中國名吧?“
“到了李承晚的時候,他多了個心眼兒,用韓文為漢城命名。"
“音譯依舊是漢城,不過,沒用漢字!“
“所以,漢城就成了小西巴所有城市之中,沒有中文名的城市,而且還成了首都。
楊曉,“哦!"
齊磊,“到了樸正熙執(zhí)政的時候,又對漢字動了心思,把官方文字的漢字徹底拋棄,改成了韓文。“
“可是這玩意是真不好用,所以剔除也不回能徹底,他們身份證上依舊要使用漢字。"
“而這次,其實很簡單,漢城的中文翻譯是漢城,而李承晚的小心思就有用了。
“它是用韓文命名的,音譯是什么,他們說了算。"
所以,只要通知一下咱們,把漢城的音譯改成首爾就行了,你也說不出來啥。“
這回曉兒全明白了,聽的挺來勁兒。
“這么說來,他們還挺擰巴的。又不是不讓他們用,非得去什么中國化呢?“
“呵呵。“齊盒冷笑一聲,“說實話,做為我兔的鄰居,都苦逼的,一個個專注去中國化一萬年!"
國為了去中國化,把神化故事都算進歷史里去了。
南邊的小越越,更干脆,在他們的歷史里,中原王朝都是山寨,他們才是中原正統(tǒng)。
而小西巴則是兼百家之長于一身,別說中國了,地球都快成他的。
一面改歷史。李朝在位最長的一個皇帝,1900多年,都特么快飛升了。
另一面,又改文字、改首都名等等,就不夠他們折騰的了。
可實際上,啥用沒有,給自己找不自在呢,而且深受反噬。
就拿小西巴來說吧,后世那些鬧劇,什么漢服是他的,孔子是他的,東三省都是他的。
大韓民國都統(tǒng)一中原了。
看似荒誕,臉都不要了,可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一面是西方挑唆,一面是小國之危,還有一面其實是沒辦法。
去中國化去的,把自己干成人格分裂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