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歷史的恥辱柱-《朕就是萬歷帝》
第(2/3)頁
罪名不少,罪名也不小啊。”
楊令德、葉夢熊、林澤友、李鄂、趙冠才面面相覷。
皇上說的這些指責民間企業的人,不僅廟堂上有,東南地方也有。其中王世貞為首的一群名士最為激烈,他們認為放任民間企業進入輕工業,簡直就是禍國殃民的“亂政”。
他們拿著民間企業生產的部分假冒偽劣產品為例,大肆抨擊,強烈要求江浙滬布政司對這些民間企業進行嚴厲打擊。
他們與朝堂上某些人遙相呼應,給楊令德等江浙滬主政官員,帶來極大的壓力。
楊令德等人肯定是支持民間企業發展的,因為這些民間企業提供了大量的稅收,讓三地經濟蓬勃發展。
經濟是政治的基礎。三地經濟發展得好,繳納的稅收高,三地主政官的政治影響力就會水漲船高。
這一點楊令德等人心知肚明,怎么可能自剪羽翼。
有他們一力扛住,還有調回京師的蔡茂春、汪道昆等原三地主政官員的支持,風聲雨聲雖然大,但是沒有影響到三地的經濟運行。
現在聽到朱翊鈞把這個話題擺在桌面上,心里十分忐忑,想知道皇上的態度。
雖然他們知道,皇上多半會支持,但靴子沒有落定,御口沒有說出來,大家心里都不安定。
朱翊鈞繼續說。
“這些人很有意思,以前上疏,說朝廷干涉工商,增開商稅,是與民爭利,要朝廷無為而治。
現在民間企業蓬勃發展,他們又上疏說是亂政,要求朝廷嚴加管制,避免禍害百姓。
鬼是他們,人也是他們,一張嘴巴不同的時期,怎么說出截然不同的話?
朕很奇怪,后來想明白。
此前那些工商跟他們關系密切,是他們錢袋子,所以朝廷開商稅就是與民爭利,只不過那個民,不是我們想的老百姓,而是他們。
現在這些蓬勃發展的民間企業,跟他們一分錢的關系都沒有,所以說造劣販假,危害百姓,要求朝廷禁絕。”
朱翊鈞感嘆道,“所以說,屁股坐在哪里,就會說什么樣的話。
朕看這些所謂名士大儒,為什么會被萬歷年以來的滾滾時代大潮遠遠拋下,就是因為他們一直以來,屁股坐得不正。
他們從來不會關心普通百姓,不會去感同身受民族苦難和人間疾苦。
他們只愛自己,只愛自己家族。
只要自己能夠榮華富貴,自己家族能傳嗣千秋百世,江山社稷算什么?神州陸沉算什么嗎?改朝換代又算什么?”
朱翊鈞的語氣變得日漸嚴厲。
“國朝初立,太祖皇帝遍邀江南名士大儒,參與驅逐韃虜、光復中國之神圣使命,而后又邀請他們參與建設大明,恢復民生大計。
這些名士大儒大部分傲然拒絕,還寫詩撰文追憶前元朝廷恩德,以明心志。
什么‘元朝自世祖混一之后,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輕刑薄賦,兵革罕用;生者有養,死者有葬;行旅萬里,宿泊如家,誠所謂盛也亦。’
甚至到現在,還有人在私印的小冊子里暗戳戳地說,前元取民最輕!
暴元有什么恩德好追憶的?
《元典章》規定,蒙古人殺死漢人南人,只需杖刑五十七下,付給死者家屬燒埋銀子即可;反之毆死蒙古人,則要處以死刑,并斷付正犯人家產,余人并征燒埋銀。
至元三年(1337年)四月,前元頒布朝令,禁漢人、南人不得持寸鐵
種種法規章程,暴元把漢人和南人視為豬狗,偏偏這些江南名士大儒還要追憶歌頌前朝恩德,不愿出山為大明和社稷出力,為何?”
眾臣面面相覷。
他們只是知道有這些事,還真沒研究為什么會這樣。
“前元在中原和江南實行包稅制,蒙古人規定每年某地征收多少賦稅,然后把該地賦稅包給中原地方豪強,以及江南世家。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