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文明局限-《大明第一太子》
第(2/3)頁
只可惜長城作為中原王朝防御心理的物質存在,其作用終究是有限的,長城出現(xiàn)之后,從秦漢時進攻中的勝利,到唐朝進攻后的和平相處,再到宋朝退卻中的徹底失敗,長城竟然成了外族的防線。
何況長城就算能抵御外敵,又豈能遏制內亂呢?
禍事起于蕭墻之內,危墻覆于累卵之間。
所以朱標一直反對朝廷耗費大量資源修筑長城,早在他率兵收復燕云十六州之后,朝中就有不少大臣上奏,提議以亦集乃舊城、大寧衛(wèi)開平衛(wèi)及東勝衛(wèi)三個重鎮(zhèn)為倚仗,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處煙墩務增筑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藥弩,墩旁開井連接舊城等。
其實說到底還是要鑄長城,希望能將蒙古永遠壓制在草原,就算他們來犯,也能以高墻遏制其騎兵之鋒芒。
只是朱標清楚,歷史上明長城即使修得堅固、漂亮,最終也沒有擋住滿清南下的鐵蹄,倒不是說長城不夠堅硬,奈何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擋得住外族也擋不住李自成吳三桂之流啊。
秦皇漢武唐宗都證明了一件事,防御不如進攻,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御,和平不是求來的,和平是打出來的。
草原不適合耕種,但卻擁有廣闊的牧場以及豐富的礦產(chǎn)資源,朱標開啟大航海就是為了打破農(nóng)耕文明的局限性,無論施行何等制度最終都難免腐朽,唯有開眼望世界,才能永遠占據(jù)主動權。
雖然大明現(xiàn)在沒有足夠的國力逐亡逐北,但遲早朱標都會解決這件事,草原不比其他,乃是中原臥榻之側,朱標豈能容許此患久存。
十年二十年,朱標終會攢夠足夠的家底兒,徹底的清除后患,當然不是要血屠草原,而是要大勝之后同化,所幸落后民族在先進民族經(jīng)濟文化的強烈影響下,逐漸融合于先進民族,是民族融合的大勢。
蒙古入主中原百年,其實其貴族階級已經(jīng)被同化了很大一部分,中原能提供給他們的富足享樂絕不是落后的草原能夠提供的。
雙方糾纏百年埋下了仇恨,但也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聯(lián)系,元朝統(tǒng)治了中原大地同時也統(tǒng)治了草原,那么大明同樣也可以。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