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274章 熱淚盈眶(8000字)-《文豪:這孩子打小就聰明》


    第(1/3)頁

    映入常校長眼簾的新聞標題是:

    《顧陸|以文化自信,筑牢強國復興精神之基》

    這標題起得也太夸張了,常校長再一看[來源:新夏社網],官網定的調子啊!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在于與時代同頻共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常校長點開新聞。沒錯,是這個味,太正了。

    官媒的文章,特別是視角拉這么大,開頭看不出顧陸的影子是應該的。

    [在推動文化發展的道路上,青年是根本動力。

    新時代有新要求、新挑戰,我們必須擁有更新穎的智慧和更大的勇氣,完成時代的責任。

    如今,作家群體中,年齡較小的“90后”率先登場。

    顧陸,是一位“90后”,2012年進入霧都第八中學。從高中生涯開始,在學校的積極配合之下,他更努力的進行創作。

    《聊齋新義·雙燈》榮獲蒲松齡短篇文學獎,《小王子》銷量突破八十萬,成為千禧年后最暢銷的童話作品。《平面國》銷量突破五十萬,成為銷量最佳的科普作品。

    如今已成為國內文壇中流砥柱。今年5月創辦的校刊《少年》,開刊文《少年中國說》更是展現出現時代的青年,新的風采。

    他說“惟豪壯也,故冒險。惟茍且也,故能滅世界;惟冒險也,故能造世界。”

    他說“老年人如別行星之隕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

    他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他說“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顧陸說”是90后的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華夏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全世界都講究按資排輩,作家圈更是比較明顯的地方。顧陸代表作是有了,但年齡太小。

    現在新夏社認定“國內文壇中流砥柱”。一句評價,可抵十年資歷。

    常校長本來是站著彎著腰操作鼠標,但看完新夏社的文章,要扶桌,慢慢坐下。

    歇會,因為他擔心自己太激動一下子厥過去。

    他萬萬沒想到,原本只是想顧陸做一顆子彈,配合上級方針,在合適時射出。

    沒曾想顧陸變成了“小胖子”,你若問什么是小胖子,就是小男孩和胖子組合。

    常校長雖未來得及看《少年中國說》,但就文中列出來的幾段,足以讓五十多歲的常校長,都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豪情萬丈。

    “難怪,難怪顧陸這么小的年齡,對社會的科技發展,以及養老等問題有深刻的了解。原來他真的是為華夏復興而學習!”

    很好,常校長就自動忽略了,實際上顧陸并沒怎么學習。

    不對!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2012年進入霧都第八中學。從上高中開始……”學校上新夏社了。

    現在不是上霧都電視臺新聞的事了……

    伴隨著官媒的報道,《少年中國說》被大范圍轉載。

    帶來直接的反應是什么呢?現實的反饋也非常明顯。

    搞一件現實的事情來說,鋼城實驗校里。

    鋼實是很有趣的一所初中。

    你要說師資力量,也比不上顧陸就讀的三十七中初中部。

    但鋼實卻是渡口區唯一一個可以保送學生直升大學的初中。

    所以很難給這學校找個定位。

    “張洪你真的碉堡了!”

    初三的張洪一走進學校,班上全部同學都轟動了。

    他往下看了看,“你騙人,明明沒有爆。”

    “?”同學一時沒反應過來。

    再想問什么事,班主任就來了。班級里瞬間就老實了。

    “張洪,現在去校長辦公室一趟。”班主任說。

    校長辦公室?一個學生去干什么,張洪非常懵逼,且有點害怕。

    “放心,是好事,你的文章上《少年》了是不是?”班主任問。

    “沒錯。”張洪點頭。

    “那就對了,”班主任說,“據調查,你是《少年》首刊里唯一的初中生,校長是想夸獎你。”

    雖然張洪也覺得自己很牛逼,但動靜這么大嗎?連校長都驚動了。

    “我要帶上校刊嗎?”張洪小心翼翼的問。

    “你有《少年》?”班主任愣住。

    這什么話,張洪點頭,“過稿了,就寄給我了一本。”

    “帶上帶上,必須帶上。”班主任感嘆班上孩子的幸運。

    《少年》首刊只印了一千多冊。

    刊物社事先談好的霧都高中們,就分走了七百多冊。

    剩下的伴隨著互聯網的轟動,早就被“瓜分”,許多外省的高中校領導是托關系找人脈的弄一本。

    伱要問外省的高中拿《少年》作甚?原因很簡單,因為八中校刊事件,要被國家教育部門和宣傳部門當標桿了。

    高中不跟著國家走,那跟著誰走?因此必須找一本原刊來學習。

    好比鋼實的校長就想搞一本,可根本弄不到。

    張洪跟隨著班主任離開教室,全班同學的目光,瞬間讓他感覺自己到達了巔峰。好的,《少年》的含金量,在此刻被具現化。

    除此之外,被具現化的還有常校長的仕途。

    “好好好,沒問題。要十本《少年》……我盡量,盡量。這也沒辦法加印。”

    當然沒辦法加印,物以稀為貴,常校長太懂了。

    “保證完成任務,我沒問題。”

    “采訪的話——顧陸同學還是要以學習為主。”

    “要為顧陸同學在兩年后提供保送,關于這一點,復旦大學也說過。”

    “《少年中國說》有可能會上參考消息?”

    第二天常校長接到了非常多的電話。

    有市教育部門的,還有國家宣傳部門的,也有各地大學。

    身為作家,顧陸還并未達到被大學哄搶的地步。但《少年中國說》都是官方蓋章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華夏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不哄搶還等什么?

    當然也有媒體,《參考消息》是什么樣的新聞報?是廣大群眾不怎么熟悉,但公務員無比熟悉的新聞報紙。

    創立之初,目的是什么?是教員說“見世面”。

    忙碌,非常忙碌,已經到下午了,但連早中飯都沒吃。

    他都和胡主任一樣忙碌了。

    不過這才真的是忙碌,并快樂著。

    互聯網上的動靜是看的見的,很多看不見的地方,《少年中國說》一樣在狂奔。

    而發生的另一件事,加劇了熱度,也是表明影響力開始從線上轉移到線下。

    發生在四九城。

    好的作品對人是有絕對吸引力的。好似作者都很喜歡安利自己喜歡的作品。

    同樣,看見了好的文章,也感覺和貓撓一般,想快點分享。

    這樣的人包括中戲的校長。他拿著演講稿,左看右看不滿意。再轉念一想,哦原來不是對稿件不滿,而是沒讀到想讀的。

    什么是想讀的?早上在新夏社剛瞧見的少年志氣!

    想了想,校長宋思源決定改一改。

    上過中戲的小伙伴應該都知道吧,五月份下旬有著名的“五月青春藝術節”。中戲也不愧為是電影大學三巨頭之一。活動包括歌手大賽、歌劇進校園、體育大會等等項目。

    嘖嘖,都不敢想象中戲學生吃得有多好。再加上昌平校區去年十二月份投入使用,因此在新校區的首次舉辦,也有“納新”的含義。

    五月青春藝術節期間,學生家長和其他學校的學子,有上萬的外人來觀看。

    可想而知,今年的青春藝術季是什么場面。

    “本來我想考中戲的,可惜我爸不準。”穆雪唉聲嘆氣,“你看看我這長相,你再看看我這氣質,如果出道的話,肯定……”

    “肯定混不出頭。”兆茗茗接話。

    穆雪瞪大眼睛,“我長得不行嗎?”壓低聲音又怒氣沖沖,大概是被窩放屁的感覺。

    “你前胸和后背都沒什么區別。”兆茗茗不咸不淡開口。

    絕殺!穆雪小聲嘀嘀咕咕著省布料和還在發育等話語,一時之間兆茗茗的臉上洋溢著歡快的情緒。

    兩人專門跑來看五月青春藝術節,有錢人家的孩子,生活就是這么樸實無華,哪有熱鬧往哪湊,兆茗茗還掛著攝像機。是索尼 HDR-PJ590V。

    今日整個昌平校區都充斥著歡笑。

    當然并不是新校區的所有中戲學生都參加了,君不見宿舍樓里窩著好多哥布林。

    陽光、青春、人山人海,對“哥布林”都是真傷。

    比方說蕭乾,專業方向是戲劇史論與批評。他就屬于沒躲好,被社牛的宿舍兄弟拉出了宿舍。

    “你說你天天在宿舍有什么意思?要多結交校友,畢業了才有路子。”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