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分開來-《文豪:這孩子打小就聰明》
第(1/3)頁
青年嚴肅教育委員會是德意志教育及研究部門最重要的機構,沒有之一。超過明面上的八大部。具體多特殊呢?甚至有獨立的辦公區。
嚴教委員會辦公區域在北威州的波恩,和全球志愿者總部挨得挺近。
委員會主席奧爾先生是德意志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作品雖未拿歌德文學獎,也是手握畢希納文學獎。只是奧爾在思想和教育領域的成就更高,所以才會忽略作家身份。
“也不知道這個選擇,是對是錯。”奧爾從進會議室開始,又是水杯弄倒,又是鋼筆沒墨,都顯化了他此時此刻的心情。
“此次教材改革,有奧爾先生主持,我們都有信心。”副主席柯尼斯說,“雖然確實此前從未有過先例。”
最接近的華夏作家是沈從文先生,他的短篇作品被漢學家烏爾蘇拉翻譯,有幾所德意志大學教材選了,和全面普及的教材入選,還是有點差距。
“不過我們連法國作家阿爾豐斯·都德月曜故事一都有選入,證明了我們國家包容的形態。”柯尼斯開導,身為副主席的他雖然時常和主席思想上意見不同,但私下是挺好的朋友。
也有道理,奧爾點頭。月曜故事是都德的短篇集子,第一篇也入選了華夏的教科書,名叫《最后一課》。
“那就來看看,這位華夏作家的短篇吧。能否成為第一個。”奧爾說。
“我會提高我自己的要求。”柯尼斯說,他感覺至少要比華夏沈先生好吧?
圓桌會議共有七人,除開征服主席,還有五個委員。其身份要么是報業總編,且長期活躍在教育領域的活動家。又或是某高校的校長,對于未成年教育真都是內行!
七人中,有至少三人是不怎么贊同的,不是對作家有什么建議。只是他們不想開拓這個先例。
即初中教材中出現華夏作家的作品。
研磨蒸煮沖泡一壺咖啡的功夫,顧陸的稿件分發給了他們,是自打收到文件,經過德意志漢學家一周時間翻譯成德語的稿件。
此處奧爾先生使了點“心機”,三個中短篇,順序不同,奧爾第一篇是荷爾德林篇,柯尼斯首篇是克萊斯特篇。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