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顧陸與之寒暄了一會,就掛斷了電話。 國內的事暫時就這些,還是說說國外的事,看看顧學的權威學者陳教授,是如何去柏林講解的。 聽課的除了那圓桌會議七人組,還有嚴教委員會的其他二十多位委員,主要是領頭的幾人都開始欣賞顧陸了,其他人肯定也要接上。 “為何我說顧陸的創作等級是一等一的,全球的罕見。并不是我吹捧自己國人,我舉一個例子——” “我采訪過顧陸的初中老師,黎日曜老師。” 陳教授特意用馬克筆把黎日曜的中文及拼音寫在了小白板上。必須這樣,顧學是一門學問,任何信息都需要翔實! “顧陸先生的首作是《想成為上帝的巴士司機》,我來前有翻譯成德語版,各位可以看看。” 機會是有準備的人,所以沒機會的人別瞎準備。陳教授是有機會的人,他把稿件發給在座眾人。 想成為上帝的巴士司機,本身帶有一些基督宗教色彩,再加上韓汶教授的翻譯也不弱,很很流暢的都看完了,也理解文章想表達的含義。 “它是顧陸在15歲創作的短篇,發布在《故事會》(Geschichte)上。” 陳教授話語剛落,眾人的驚嘆響起,這是十五歲的作品? “靈感就來自顧陸的數學老師閆喜悅老師,她這樣說‘全班四十個同學,每人都等你一分鐘,就是半個多小時,還不快點回到自己座位上。’” 在座地沒有笨人,奧爾、柯尼斯、貝德等人立刻反應過來。 剛才的文章—— [如果,比方說,有個人遲到了,為他打開車門只耽誤不到三十秒時間,而不開車門意味著,那個人最終會損失人生中的十五分鐘(十五分鐘一班),那么對整個社會而言,不開車門仍然更加公平,因為打開車門會導致車上每位乘客人均損失三十秒時間……] “相信諸位已經想到了,沒錯的。這篇短篇來自老師的一句話。”陳教授趁機給了可能的答復。 哈?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