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兩類作家-《文豪:這孩子打小就聰明》
第(2/3)頁
“真的?”
“老蕭,你自己說,這對嗎?”
劉振云去窗臺那邊打完電話又返回桌上,他剛才得知了一個非常不可思議的記錄。
“我也好想寫一本《活著》這樣的書,”劉振云感慨。
“哦?”遲子健詫異,活著是寫得不錯,但劉的《一句頂一萬句》和《一地雞毛》也有一戰之力。甚至前者在讀者群體中評價更高。華夏版百年孤獨,還是挺有名氣。
“這本書前三日快售出一百五十萬冊了。”劉振云說。
哈?遲子健作為成名已久的大作家,如今也五十多歲,早就對銷量看得很淡了。但這數據還是讓她詫異不已。
就今年年初,董宇輝在東方甄選直播,推薦了她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幾個月該書銷量達百萬,還舉辦了慶功宴。
“包括預售?”遲子建多問了一句。
“不包括。”劉振云搖頭,“新青年出版總社首印就是兩百萬冊。”
首印兩百萬冊,即便是黃金時代,也沒有過如此成績。地球上只出現過一次,在郭出道十年時《臨界·爵跡》也是首印兩百萬。不過這首印有宣傳的噱頭,可顧陸的書首印,是蕭經理經過計算,市場需要的數量。
“目前只剩下不到四十萬冊,互聯網平臺預售的書籍還沒發貨。”劉振云說,“寫一本活著,就真可以靠《活著》活著了。”
遲子健注意到另一個角度,顧陸的新書宣傳,根本就沒宣傳銷量的事兒,證明什么?證明銷量不是第一選擇的宣傳噱頭,就很夸張。
兩人聊了一會之后,遲子健把這事兒和朋友講講,畢竟《活著》太火爆,在作家圈已成為朋友聊天首選。
但劉振云是喜歡在互聯網發言的,他轉發了陳教授的言論。本來《粵省文學》互聯網基本沒討論度的,這一轉發就有討論度了。
“難怪顧陸的好多我都感覺別扭,原來是這原因。”
“牛逼啊,從今后作家的創作模式分兩類,一種是顧陸,一種是顧陸以外的作家。”
“我其實發現了一個細節,福貴最后買下一頭牛取名為福貴,顧陸小時沒能救下小區樓道的流浪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