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山海經番外:真實的昆侖與百神-《信息全知者》


    第(1/3)頁

    首先反駁魔性滄月關于昆侖是地球古稱的說法。

    嗯,我反駁我自己,因為我最后要反駁關于知乎某些自詡考古工作者關于良渚的過分附和,所用到的斷章取義等手法。

    而這種編排文字,忽悠讀者的手法,我經常使用,是以我先要反駁自己,把自己開過的腦洞,其較為主流官方的面貌,普及給大家。

    不存在哪個一定是對的,哪個一定是錯的,很多關于上古歷史的解讀,只存在嚴謹與用心不軌的區別。

    我的所有言論,都是開腦洞,僅用于中,本無可厚非,但既然我要反駁有些知識分子,我當然得先拿自己開刀。

    以免有的人說,啊,人家起碼還是學術言論,是正經猜想。你這都是外星人,難道就對了?

    當然不對,所以正經聊這個事,可以直接排除外星人。

    是,學術是學術。我很多腦洞是免費番外,影響力不大,但昆侖是地球這個說法,我在里率先提及,所以先來反駁。

    昆侖,當然不會是地球的名字,上古之人的世界觀非常簡單,整個大地,如棋盤,是四方形的。天穹如蓋,蓋在這個棋盤上。

    這就是天圓地方。

    有些人可能會奇怪,上圓下方,這么蓋著邊緣不能完全彌合啊,四面不就有空白地區嗎?

    是的,那些空白地區,就是海……東南西北正好四海。

    所以這片大地,就叫‘普天之下,四海之內’。

    整個世界觀,是非常融洽,且簡單直接的。自古以來的‘天下’、‘海內’等說法,就是這么來的。

    當然,上古之人也不傻,隨著文明增長和擴張,他們很快發現,‘海外’也有人,也有地區。

    山海經,就分為了山經、海內經、海內外經、大荒經。

    所以古人并不是完全迷信這個世界觀,只不過海內這種詞用習慣了,繼而哪怕‘海外’這種詞,嚴重違背了‘四海之內就是普天之下’這種世界觀,他們也無所謂,因為這已經是‘文化’了。

    就好像明明夏朝亡了,周朝各國還自稱‘有夏’,將列國合稱‘諸夏’,以區別夷狄。

    總之在這種基礎上,天下就是天下,四海就是四海,昆侖二字跟‘普天之下’這個概念不搭邊,繼而也就不會是什么地球的名字,那是我純粹根據需要附會的。

    那么昆侖,到底是什么呢?

    自古以來,可不止現代人想知道這個問題,無數文人都曾尋找昆侖,各有各的猜想,歷朝歷代合起來多達十幾種!

    漢朝時漢武帝欽定了西域的一片山脈,也就是現在的昆侖山脈,但漢武帝自己都知道不是……可以說幾千年下來,一直沒有一個準確答案。

    最早提及昆侖的文獻記載,只有兩個,是《山海經》和《尚書》,這都是先秦文獻。

    充其量,再加個很權威的《史記》。

    以這三者為對昆侖原貌的描述,再之后的‘昆侖’,比如什么新唐書,那都別提了,越來越復雜,細節飽滿,傳說色彩濃厚,多為附會之言,可信度低。

    山海經怎么寫昆侖的,我想大家都知道,多是昆侖之丘、昆侖之虛的說法。是地名加丘、虛、山。

    昆侖丘應該是指某地的一棟特殊建筑、重要場所或奇觀。

    這個觀點,我始終持有,我反駁自己的,只是‘昆侖’二字的意思。

    主流方面,想研究昆侖丘到底是什么,追根溯源,還得是《山海經》。

    我國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就是這樣的觀點,他認為‘昆侖在中國眾多古書中,以《山海經》為最先記載’。

    山海經里的昆侖,就是最原始清晰的面貌,越往后,憑空想象捏造的記載就越多。

    所以我這里再貼一段原文,方面你們在我后面解讀下對照。

    “海內昆侖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

    “昆侖之墟,方圓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

    “赤水出東南隅,以行其東北。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黑水出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南入海,羽民南?!?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東,又北,又西南,過畢方鳥東。”

    “昆侖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昆侖上?!?

    以上就是昆侖墟在山海經里的部分描述,它的性質、它的形象、它的地理位置,都描述的很清晰。

    拋開昆侖墟是仙山,這種修仙設定,只從文字描述來看,這根本就不是一座山!

    什么面有九井,這些井還有玉石欄桿圍著,什么門有開明獸守之,這種明顯的門前石像,都無不揭示著,它就是一座建筑。

    反正絕不可能是什么自然景觀,人工斧鑿痕跡極度清晰。

    而昆侖的這種建筑特征,華夏文明一直傳承著,不管到了哪個朝代,井都有木檻圍著,頂多不是用玉。不管到了哪個朝代,大建筑門外都有‘鎮門獸’,頂多不是什么九首開明獸。

    總之,這種文化習性,我們是一脈相承的。

    海外南經也寫了:“昆侖墟在其東,墟四方?!?,就說明了,這個建筑是個四四方方的格局結構,我們自古以來的建筑就是這樣的。

    畢竟天圓地方嘛,我們文明打地基,從來都是追求‘方正’的風格。

    這不只是我的觀點,自古以來,就不少文人這么認為,昆侖不是山,而是人工建筑。直到現在,主流學界也是這么想的。

    在良渚文明重大發現后,部分學者牽強附會,在反山、瑤山遺址群里到處找昆侖,一會兒說這個可能是昆侖,一會兒說那個可能是昆侖。

    我不喜歡這種行為,但毫無疑問,主流學界都認為昆侖是建筑。

    那么,它到底是個什么建筑呢?

    山海經說的很清楚,‘帝之下都’,這個帝,上古時期通常指老天爺,也就是‘上帝’,它是我們文明的至高神。

    當然,后來也開始有人以此冠名,比如帝堯帝舜、帝乙帝辛之類的,加了名號,就是人間帝王死后的待遇了。關于‘人帝’和‘天帝’的區別,我以后會專門講解,這其實大有講究。

    但在這里的帝一定是指‘天帝’、‘上帝’。

    畢竟‘帝之下都’,就已經表明了它極度崇高的地位,以及上下的對應。

    是天上的‘上帝’,在人間的‘下都’。

    也就是說……這是一座‘神殿’,地位相當于‘天壇’。

    所以‘方圓八百里,高萬仞’這種浮夸描述,也能很好理解了,是因其地位神圣超然,而凸顯昆侖的雄偉宏大的夸大其詞。

    如此神圣場所,非詳細記載它長多少米,高多少米,就不得勁兒了……因此才有萬仞之說法。

    而且山海經是一幅幅圖,文字描述都是古人根據圖來講的,是以用詞描述往往詭異,且經常是定格的靜態動作。比如‘有一女子,方跪進杯食’,比如‘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于頭上’……這都是典型的看圖說話。

    有的是正視圖,有的是側視圖,所以才有‘一足’、‘一目’、‘貫胸’之類的詭異描述。

    另外,特殊的重要的東西,在圖上畫的特別大,比如‘有大人之國’,不是說這個國里都是巨人,而是說在圖上,畫這個人的比例尺,比其他人要大很多,以凸顯其重要性。

    昆侖墟在圖上,應該極度顯眼,畫得特別大,為的就是突出各種細節,所以說它高萬仞,方圓八百里。其實是看圖說話者,根據整個山海圖的常規比例尺,換算出來的。

    但奈何,昆侖作為奇觀,根本沒按照常規比例尺來畫……畫得比旁邊的山都還要大很多。

    原因就在于,這是畫圖者心目中的圣地,整個部族的核心,所以畫得極度雄偉。

    我再重申一遍,這里我說的是主流對昆侖的解讀,是反駁我自己的。不要有人說‘誒,你不是說上古不信神嗎,山海經記載很理智嗎?’

    首先,正經解釋,那么山海經一定是一本‘巫史文獻’,還是有迷信、神化之處的。

    其次,我沒說古人不信神,只是不迷信野神,不是西方那種宗教信仰。

    ‘帝’就是老天爺,是唯一且至高無上的存在。

    我認為,華夏古人以祖先為神,本篇番外拋去外星人和電器的說法,所以神的正經解釋是‘祖先’。

    偉大的祖先死后為神,這就是上古華夏對于神的理解,和你們從各種中看的所謂神明,完全不是一個文化。

    《禮記》:“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別宜,居鬼而從地?!?

    我們的文化,是有‘鬼神’的,但不是自然神,而是人封的。

    人居于天地之間,死者歸土為鬼,歸天為神!

    鬼就是普通人死掉的形態,直系后嗣祭奠。甲骨文那個字寫作‘田下埋個人’,這既是‘歸土’。

    神是大功績者死后被封的,叫做‘歸天’。比如四季四極之神祝融、蓐收、枸芒、禺強……之類的……天上星宿,風雨雷電,通通都是人死后化為的神,或者是某種圖騰的具現化。

    往往是發明創造了什么為民造福,或是整個氏族的血脈始祖。

    比如最早的太陽神應該是羲和。她制定了太陽歷法,發明了十天干,也就是‘十日’。死后人們根據功績,封她為太陽神,說羲和駕車揚鞭從東方湯谷、至西匆匆疾馳,從崦嵫山落入虞淵。每天日升日落,都是她干的。

    這其實就是根據功績,而在死后給了她一份在天上的工作……

    神不是光享樂的,而是有工作的,是什么神,就要干什么事。

    祝融的功績是‘鑄熔’,,當然也可以說是‘大而光明’,總之是火正,主要是制造兵器和燎祭,燎祭即是燃起大火祭天,屬于大神官。

    死后被當做南方神、火神來祀,職責是鎮守南方,掌管夏天,同時還是灶神。

    上古之人認為的神,和我們現代人理解的神,完全不是一回事。

    各種天上的秩序、事物,都是祖先死后去執掌、運轉。

    運轉天象自然的叫‘神’,運轉水土山川的叫‘祇’,沒有這種運轉權的叫‘鬼’。

    周人信奉昊天,按照現代人的理解,會把昊天認為是神,但其實不是,昊天是帝,超越了神。

    ‘昊’這個字也不是太陽神的意思,其實是象形‘天上的一只眼’,即北極星,古代叫‘帝星’,它是‘天的中心’,我們都是天的子民。

    帝是至高意志,神是受人紀念的死去的始祖,而我們現代人所講的山川自然神,上古并不叫神,而叫‘祇’。

    一切神祇,都是圍繞著帝轉的。

    帝、神、祇、鬼、人,這五層概念,就是古人的巫信仰祭祀體系。

    且神職之間,沒有什么強弱高上之分,都屬于‘神’這一階級,都是為至高意志工作的。而有強弱的,只是部族氏族之間。

    扯遠了,言歸正傳。

    理解了什么是帝,什么是神。那‘百神所在’的帝之下都,到底是什么,就脫口而出了……宗廟。

    當然,用這個詞不準確,那應該是國之重地,同時還祭天的,主要是配祀上帝的,我們有個專門的稱呼叫‘明堂’。

    昆侖面有九門,應該是平均分配在四面,每面兩扇門,還有一扇門是正門,處于正面的兩扇小門中間。

    這個格局,和后來封建王朝的皇家廟堂是一樣的。

    有三個面是兩門,其中坐北朝南的正面,即南門有三門,旁邊兩個小門,中間一門最大,是祭拜出入的地方,只在特定時候開啟,平時修繕維護,不可以走正門。

    其實很多王朝的‘都城’,也是類似格局。

    ‘門有開明獸守之’,這更明顯了,和后世廟堂宮殿門上裝飾的‘鋪首’,或者門前擺放石獅子,是一類東西……就是鎮門獸的意思。

    ‘面有九井,以玉為檻’,則是指每扇門前都有一口井,上面用玉石為檻給圈住。

    這也是一脈相承的裝飾風格。只不過現在很少看到‘玉檻’,都是石檻,木檻為主。故宮里現在還有很多石檻圍著的井,總之是一種風水布局。

    ‘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還種了樹,巨大的樹,又粗又壯聳立在那,可以說風水布局、景觀布置得非常講究了!

    這座建筑,聳立在‘八隅之巖’上。隅:方形的角落。

    八隅之巖,就是八個方角的巨型巖石……這明顯是個人工雕琢的基址啊。

    也就是說,這座明堂,搭建在一個八角高臺上的,這個地基不是個簡單的正方形,而是兩個長方形十字疊加構成的‘八角形’。

    如此,整個昆侖墟的格局,異常清晰了。

    它就是一座地位崇高,建在八角高臺上,有著九井、九門、鎮門獸、巨型景觀樹的明堂。

    你們可能會說了,它不能是個‘都城’嗎?一個文明建立了一座九門大都城,是一大片地區的古國中心。百神都住在這,號稱上帝在人間的居所。

    是,這么想也說得通。但首先,都城的概念很晚,就連商朝的王都,都只叫‘大商邑’。

    ‘都’這個概念,至少在周朝以前,應該都只是專門用在‘上帝’、‘天神’的居所上。

    后來引申出新含義:祭祖的明堂在哪,哪就是都城。于是就有首都的意義了。

    昆侖墟‘帝之下都’、‘百神所在’,可見是個專門祭祀‘祖先、天帝’的場所。

    里面住的不是人,是神,是先祖之靈……所以,它只能是‘明堂’。

    東漢的蔡邕,在《明堂月令論》中曰:“明堂者,天子大廟,所以宗嗣其祖,以配上帝者也?!?

    “謹承天順時之令,昭令德宗廟之禮……”

    “生者乘其能,而死者論其功而祭,故為大教之宮?!?

    宗嗣其祖,以配上帝……論其功而祭……這都說得很明白了。完全對應帝之下都,百神所在。

    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會諸侯、發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的地方。

    在泰山歷代皇帝封禪中,明堂是帝王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古人認為,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統萬物,天子在此既可聽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

    只要是有大功的祖先,讓后世生者,受其功勞蔭蔽,那么后人就得論功而祭祖先之靈,這就是‘神’。

    此為華夏文明的核心文化,絕對是重中之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