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潘汝楨的幕僚猜的情形不是很準確。 亂軍入晉,馮紫英并沒有太大的壓力,蓋因這都是他入陜之前就基本上成為定局的事兒了,朝廷要怪罪也怪不到他頭上來。 西安府東部這幾個縣,韓城、澄城、p陽以及白水早就是亂軍四起,局面也早就不受控制,縣城的淪陷與否純粹是看亂軍的攻勢如何。 而西安府唯一能做的就是將亂軍盡可能的壓制在同官、蒲城、華州一線以東,避免危機西安城,另外就是潼關必須要守住,這是秦地入中原的關鍵要隘,不能有失。 甚至朝廷也沒有給馮紫英來信,或者說馮紫英還沒有來得及收到朝廷來信。 但知曉了這個情況之后,馮紫英還是意識到局面有失控的趨勢。 他印象中,前世明末最先燃起起義大火的是陜北,但是當陜北的起義席卷之勢迅速蔓延到山西之后,山西的局面為之一變,而且幾乎明末出名的義軍首領都出自山西三十六營,雖然他們幾乎都是陜西人,如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等,反倒是陜西的義軍日漸落莫。 平陽府的位置很重要,扼三省要隘,一旦失陷,就要波及潞澤二州和懷慶府,引發中原動蕩。 問題是他現在也自顧不暇,除了向朝廷上書要求山西鎮和太原鎮趕緊發兵南下彈壓剿撫外,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不但自顧不暇,甚至他現在自己也還坐在火頭上。 雖然吳堡周邊包括綏德、米脂和葭州局面基本上穩定下來了,但是這并不是說這幾個州縣就沒有問題了,不解決饑民的糧食問題,饑民就會變成暴民,進而成為打家劫舍的亂民流寇。 大股的亂軍雖然在吳堡攻防戰中這一戰基本被剿滅招撫,但是潰散的亂軍逃卒加上一些沒來得及趕來的小股亂軍仍然在這幾地存在。 馮紫英得到的消息是這些小股亂軍和逃卒都紛紛向向南向西逃竄,向南是向青澗、延川,那邊的亂軍勢力正大,向西則是意圖穿過安定往保安乃至慶陽府那邊與慶陽亂軍匯合。 他現在也沒有精力去追剿這些逃跑的亂軍,擺在面前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一條怎么安頓消化這些亂軍士卒,或者說暴民饑民。 不給他們一條吃飯的路,要么就只能全部坑殺,要么就只能任由他們重新集結起來成為亂軍。 通過成立衛軍可以消化一部分,但是這是一萬好幾千人,雖然在攻城戰中消滅了數千,但是仍然超過一萬二千人的邊寨軍和亂軍需要消化整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