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韓城和華陰那邊怎么樣?」這也是馮紫英關心的問題,要有新局面,單靠農業不夠,還得要大力發展工商業,但陜西資源稟賦和北直那邊不一樣,就只能因地制宜。 「華陰那邊的條件更合適一些,范家準備在華陰這邊著手采掘,不過前期準備和投入還需要時間,但目前已經進入了正軌了,另外范家打算和曹家在咸陽合辦一家水泥工場,曹家則打算單獨在渭南辦一家水泥工場,韓城那邊的鐵礦和冶鐵工場曹家也在籌備中,投入規模都不算小。」 練國事對曹范兩家還是比較滿意的,至少人家用投入證明了他們的誠意和決心,兩家投入的資本都在三十萬兩以上,這對于陜西地區來說,不算是一個小數目了。 」嗯,目前曹范兩家都只愿意在關中平原投入,我建議他們可以考慮延安府,但他們都還有些顧慮,覺得投入成本太大,擔心收益不足,這些商人啊,太過于計較利益得失了。」馮紫英微微搖頭。 「紫英,算是不錯了,單單是兩個鐵礦的采掘修建,就要雇傭上千人,而且這是長期行為,這就意味著起碼上千個家庭可以以此為生,水泥工場一樣,又是上千人,加上其運輸也一樣需要數百人來,按照你給我們計算的所謂產業鏈,這就嚇人了,林林總總都得要拉動上萬人的營生了。」 馮紫英和練國事、鄭崇儉他們幾個在日常溝通交流中不 斷把自己從后世帶過來的一些理念和「新造詞語」灌輸給他們,向他們解釋其中含義,也讓他們能夠將這些新的理念和思維帶給他們身邊的人。 「嗯,君豫,你能這么想我就放心了,關中平原雖然土地豐厚,但是地狹人稠,而且如果不發生大的災荒和戰亂,人口增長速度很快,而我們作為地方官員本身最大的責任就是確保地方安定,但人口增長幾乎二三十年就要翻一番,這種情形下,我們可以預見,日后關中平原上百姓何以謀生?」 馮紫英的話讓練國事微感吃驚,「紫英,你覺得大力發展工商業就能讓這些增長的人口吃飽肚子?可如果糧食不增加,單靠這些工商業生產出來的鐵料和水泥,是難以糊口的啊。」 「不能這么看,君豫,關中平原號稱天府之國,但實際上我們都看得到水利設施仍然還有很大差距,許多灌渠年久失修,而且水滲透流失十分嚴重,但如果能廣泛使用水泥,灌溉水渠的效果就能提升很多,而且也能更好的修建更多的灌溉設施,另外如果鐵料能夠更便宜更廣泛的使用,運輸成本,耕作成本,都可以得到降低,這相當于在同等的人力投入下,糧食生產能夠收獲更多,這只是一個最基本最簡單的道理,……」 馮紫英侃侃而談,面對著巡撫衙門和西安府衙的這一干人,算是給他們上一課。 「而鐵料、水泥乃至于更多的新事物被發明創造出來,可以極大地改進我們各行各業的生產效率,比如馬車更輕盈,跑得更快,比如船可以制造得更大,更抗風浪,裝載貨物更多,又比如還有一些新的工藝出來,畝產糧食更多,還比如我們引進的新作物,甚至還能夠創造出一些新的藥劑,原來不能治的病都能夠治好了,……」 一行人都聽得若有所思。巡撫大人的構想很美好,給人感覺像是畫餅,但是土豆和番薯這兩種作物帶來的變化卻是巨大而又實實在在的,這是最典型的例證。 他們都是親口食用過土豆和番薯的,而且有的人連續吃過兩三天,就是要實驗看看這土豆是不是能耐餓,能不能吃飽,吃了之后其他感覺有無異常。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