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訴訟在現代社會略微有點兒邊緣化,但在這個時代一定程度是和治安、教化連為一體,教化不好,治安不靖,訴訟必多,在馮紫英看來這幾者的確有一定聯系,但是其中一些更重要因素卻被排除在外了。 比如食不果腹而賑濟無力,比如苛捐雜稅或者租賦過高、勞役過重導致民眾貧苦不堪,比如由于生產力低下或者基礎設施的不修導致的災情放大進而使得民眾稍有遇到旱澇病等天災人禍就難以為生,比如士紳宗族力量的強勢導致對普通民眾的盤剝壓制增大,這些因素卻都或多或少被忽略了和不受重視。 這種情況是普遍現象,但是從朝廷到地方官府都沒有認真仔細的進行分析過,這里固然和士紳壟斷話語權有相當大關系,但是隨著生產力發展,工商階層的不斷擴大,社會階層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那么馮紫英覺得這里邊就有文章可做了。 順應潮流是為官者想要做出一番事業的根本要素,你做不到這一點,只會碰得頭破血流,或者被潮流卷走。 馮紫英在和幾個同學的溝通交流中也不斷提到了為官者當與時俱進,明確當下地方治理最核心的幾個問題,首要問題仍然是民眾的果腹糊口問題,解決民眾的生存生計問題是任何一個地方官的首要任務,倉廩足而知禮儀,這句話永不過時,那么無論是在順天還是在陜西亦或是在南直隸,相當大一部分民眾貧苦問題是導致地方治安不靖教化不修的根源,抓住這個核心,那問題就能解決大半。 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馮紫英給出的對策就是因地制宜搞好調研,用科學合理的多渠道方式來謀求解決。 比如在陜西,工商短期內難以發展的地區,那么就是糧食生產,土豆番薯的推廣,農田水利建設的跟進完善。 比如在順天府和南直隸這邊,既要考慮最窮困那部分人的糊口,也要考慮相當大一個群體的生計,這個生計不簡單是糊口,而是尋求在糊口之上更好的生活,那么發展工商、運輸貿易等行業就是必經之路。 說穿了,馮紫英就是把自己前世中扶貧和發展經濟的一些套路用在了這個時代中。 萬變不離其宗,只有廣大百姓富足了,一些有產者可以謀求更富裕更高層面收入了,那么這個時代潮流就算是確立起來了。 當然馮紫英也清楚這個道理其實簡單,很多人都明白,官員們或許是因為朝廷考核機制的不合時宜,或者是囿于私利,或者是陳舊理念固守,在這方面都很少顧及,或者方法不得當。 但馮紫英相信只要把這個道理明晰化、具體化,乃至于用在最重要的官員考核機制上,那么就必然可以得到改觀。 偌大一個大周王朝,在已經進入十七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時,在西方正在千帆競渡掀起大航海時代之后殖民狂潮時,大周政策只需要稍稍有一些變化,都能帶來更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刺激朝廷做出更多的改變,形成良性循環。 當初對東番的拓墾不也是反對聲一片嗎,但再來力排眾議甚至用商人直接去解決問題和朝廷撇開的條件下推動的東番發展,現在不就結出了碩果么? 朝廷現在都迫不及待地去設府立制,要納入福建管轄了,甚至憧憬著帶來的賦稅增收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