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可還在醞釀階段,或者說齊永泰煞費苦心地說服大家之時,一場變亂就這么來了,差點兒就要得逞。 真要讓萬統帝和李三才聯手得逞,就算是在堂上很多人都還能繼續留在朝堂中,但是逐漸被邊緣化的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萬統帝必定會加強他的權力固化。 這一點更會危及到士林文臣們的切身利益,這也是最不能容忍的。 也幸虧有馮紫英的未雨綢繆,才又一次挽狂瀾于既倒,把朝局從懸崖邊緣重新拉了回來。 這等情況下,似乎也就沒有什么好說的了。 礙眼就礙眼,看久了也就習慣了,看看人家現在的表現謙和有禮,熱情而不失親近,多看幾眼,似乎也覺得挺好了。 還是柴恪和馮紫英最熟悉,看著馮紫英略顯拘束地模樣,擺了擺手:“好了紫英,在其位謀其政,你既然是大學士了,負責的也是你最熟悉拿手的兵部這一塊工作,稚繩也和你是老熟人了,可謂相得益彰,現在建州女真的問題解決了,遼東穩固,可現在遼東還有遼東、東江兩鎮將近二十萬人馬,大家伙兒剛才都在議論,有無必要再保留如此規模的軍隊,戶部的壓力是不是該減一減了?待會兒你說你這一塊事兒的時候,大家可不會客氣,都是要提出質疑和意見的。” 朝中七部也經歷了一輪大調整,繆昌期出局,顧天?在這一輪表現中態度也是相當曖昧,讓原本支持他的顧秉謙極為惱火,毫不客氣地擼掉了顧天?的左都御史一職,都察院一號人物的位置也空了出來。 這里邊涉及到需要平衡江南、北地、湖廣士人的利益和格局。 閣臣中顧秉謙、黃汝良是江南士人,分居首輔和三號閣臣,看起來仍然是居于主導地位,但顧秉謙和黃汝良關系并不算好,也是一個問題。 官應震作為湖廣士人領袖,擔任二號次輔,可以說是湖廣士人在本朝得到了最高禮遇了,加上柴恪出任了戶部尚書,已經是僅次于吏部尚書的高位了,所以自然要在七部和都察院這些重臣中做出一些讓步。 北地士人看起來受到了削弱,喬應甲名列四號閣臣,分管的也是居于后的刑部和工部,馮紫英敬陪末座分管兵部,吏部禮兵刑工商,前三部都沒北地士人的份兒,再加上一個都察院屬于首輔直接聯系,北地士人看起來吃虧不小,所以在其他方面就要彌補了。 崔景榮繼續擔任吏部尚書,韓?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孫居相出任刑部尚書,加上孫承宗擔任的兵部尚書和王永光占據的工部尚書,七部尚書加都察院左都御史八位正二品的頂銜重臣北地士人占了四個。 禮部尚書給了另一位在此次變亂中正確站隊,牢牢跟著顧秉謙的李邦華,算是一個犒賞。 李邦華原本是通政使,在和賈雨村的順天府尹對調中去了通政司,迅速和顧秉謙走攏,算是顧秉謙的一個親信,正好也就接任禮部這個顧秉謙的老根據地。 商部尚書朱國禎這一次也站穩了腳跟,他和黃汝良關系日益密切,到后期已經和湯賓尹劃清了界限,所以也就成為了黃汝良的嫡系。 工部尚書在幾番醞釀之后給了王永光,也是考慮到王永光派系色彩不明顯,和江南士人關系也頗好,所以最終讓王永光上位。 一連串的大調整搶在了大朝會之前就完成了,這也是大朝會召開之前所必須的,也意味著相當長一段時間中朝中不會再出現大的變動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