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太年輕又如何?誰不是年輕過來的?”崔景榮聲音依然平靜,目光平視前方,吏部左侍郎何士晉投了反對票,而緊隨其后的右侍郎楊鶴則投了贊成票,“他年輕沒關系,正好有銳氣沖勁兒,可其他幾位閣臣哪一個年齡小了,幫他把把關,做做輔佐,不是正好么?” 韓爌為之語塞,但隨即又道:“可紫英這樣做未免太不厚道,搞這種突然襲擊,為什么不能先通知我們一聲?這讓汝俊怎么想?” “這不叫突然襲擊,更不是不厚道!”崔景榮反駁:“我倒是覺得紫英這樣做很好,如果汝俊能過半,那證明汝俊足以服眾,紫英自然會權力輔佐,他如果早早提出來自己也要參選,不是徒亂人意,分化我們北地士人,反而讓原本對投汝俊一票有些猶豫的人更加遲疑么?” 韓爌無言應對。 崔景榮說得沒錯,早早提出來,只會讓一些對喬應甲不滿的人更不會投給喬應甲。 除了曹于汴外,還有幾人也對喬應甲不太滿意,只是程度沒有曹于汴那么強罷了,在北地士人總體約束下,還是投了喬應甲,但如果馮紫英要參選,那就不好說了。 “好了,汝俊應該想得明白,現在這種情形下,紫英的出面我覺得是好事,他能過半,也說明紫英的威信口碑和能力已經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這也是我們北地士人能夠一輩一輩傳承的最佳示范,我們應該感到欣慰和高興才對,汝俊如果連這一點心胸都沒有,那我覺得他就算是當上首輔也難以服眾。” 崔景榮毫不客氣地補充道。 就在崔景榮和韓爌爭論時,戶部三位也開始投票。 戶部尚書柴恪步伐輕快,徑直走到條案前,毫不猶豫地把玉圭投入了玉瓶,應該是早有準備,而緊隨其后的左侍郎孫慎行猶豫了許久,原本將玉圭放在了玉瓶上方,但又收了回來,重新投入了玉盤中,但在離開時卻也是黯然嘆息不止。 緊隨其后的郭正域卻沒有猶豫,直接把玉圭投入了玉瓶中,態度鮮明。 戶部中馮紫英得兩票。 局面越發焦灼,現在馮紫英已經得了十二票,大大超出了想象,要知道他自己本身嫡系中加上他自己本人一票,還有四票,另外還有兩名嶺南士人未投,如果算下來,已經有十八票穩穩在手了。 禮部三人開始投票,禮部尚書李邦華直接投了反對票,將玉圭放入玉盤中,而起身后的左侍郎張鼐卻是猶豫再三,最終還是將已經要放入玉盤中的玉圭重新放入了玉瓶中。 一旁的右侍郎姚宗文訝然,忍不住悄聲問道:“世調兄,你為何也……?” 張鼐搖了搖頭,“我這是為陜北數百萬百姓投的,紫英在陜西所作所為值得這一投!” 當初便是他接替馮紫英回京后統攬陜西事務,雖然時間很短之后就又卸任了,但是馮紫英在陜西的所作所為已經這幾年里陜西的變化卻是在張鼐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何況他本來就是一個對權力官位沒有太大欲望的人,所以在這一點上他還是堅持了自己的選擇。 在姚宗文不解的目光中,張鼐轉身離開,姚宗文遲疑了一下,最終還是將玉圭投入玉盤中。 十三票。 出了點兒差錯,把韋蕃記錯了,修改了一點兒,不影響。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