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果然,張蒼聽聞趙括的話,非常的激動,他看著李斯,似乎是想要讓李斯幫他拿個決定,李斯在心里嘆息著,這么好的機會,你居然還在遲疑?李斯與張蒼雖然師出同門,可是李斯跟他的關系也不是那么的親密,李斯只是不厭惡他,也覺得他能幫上自己而已,不過,在趙括面前,他還是要表現出多一點的善意。 因為他了解趙括的性格,而想要成為秦國的丞相,趙括的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還不拜謝武成侯?” “多謝武成侯!”,張蒼便不再遲疑。在秦國,一般是不許辭掉官職的,除非是疾病,受傷這類的情況,不過張蒼這個情況,李園去跟秦王說一聲,也是可以的。趙括再次說起了啟蒙教材的事情,教材既然編訂完成,那就要進行推廣,推廣的事情,李斯就幫不上了,李斯自己還在忙。 不過,呂不韋倒是可以幫得上,畢竟這不需要耗費心力,只需要下幾個命令。 三老制的確是一個好制度,在歷朝歷代的演變之中,不斷的發展,某個干啥啥不行,犯蠢第一名的朝代將三老變成世襲,卻使得三老制背上了惡名。三老并非世襲,本身也不是地方豪強,任免權在官府手里,而他們負責聯系官府與百姓。結合推廣道德的孝悌制,三老制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不只是像安撫百姓那樣的簡單。 秦國開始施行三老制,從咸陽開始,官吏們趕到鄉野,挑選合適的人,要有名望,要有道德,最重要的是,要聽話...各地的百姓都非常的驚訝,而那些被看中的老人更是如此,他們很多爵位都不算太高,沒有想到,還會有這樣的好事。對于三老,官府是不出俸祿的,這只是一種地位,不是官職。 可這樣的地位,往往也是很多人所渴望得到的。 在三晉等地區,因為官吏短缺而造成的諸多基層問題,隨著三老制的展開而開始消失,鄉里最有名望的老者來給百姓們講述秦國的仁義,講述大一統的概念,這可比官吏們講一年的作用還要大...而孝悌制,也就是鼓勵道德,獎賞德行的制度,在開展之后,也算是洗刷了秦國的一些負面形象。 秦國在六國的眼里是暴虐的,可是當他開始主張仁義道德,并且愿意以身作則的時候,情況就有些不同了。 儒者們紛紛前來秦國,而秦王也特意下令,允許這些外來的儒者觀看,但是在秦國內一定要遵守秦國的律法...為了避免他們鼓動百姓,或者混入奸細,秦國還要官吏們陪同這些儒者來觀看。秦國一直都挺歡迎儒者的,當初荀子來到秦國,秦王甚至親自來迎接他,帶他去參觀。 范雎和呂不韋也一直想要拉攏更多的人才,儒家的賢才還是相當多的。 而這一次,前來秦國的儒者卻是相當的多,這些人來到秦國的目的,就是為了看道德教化,儒家一直都在提倡德治。他們最先是詢問了鄉里的三老,隨后又拜訪了那些因為道德而受到獎賞的良家子,當然,還有秦國本地的官吏來講述自己是如何愛民,如何德治,按時看望孤寡,救濟貧苦之類的事情。 秦國的這些變化,讓儒者們歡呼雀躍,他們認為這是儒家的勝利,雖然整件事從出現到執行都與儒家沒有一毛錢的關系,可他們還是愿意這么想,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儒者都這么想,秦國雖然給自己披上了一套道德的外衣,可是內在并沒有改變,他還是那個從方方面面來限制百姓的“暴秦”。 不少派系的儒者們都對秦國表現出了失望,他們覺得秦國將道德教化作為工具來用,而不是當成自己的核心思想,只是,并不是所有的學派都是這樣的,儒者們已經能看出天下的局勢來,秦國一王天下,這是肯定的,這是一定的,武成侯幾萬人就差點滅亡楚國,過上幾年,武成侯帶個十萬人過去,楚國能扛得住嗎? 就連齊國的那個孩子王都已經看出了不妥,私下里讓國相后勝為他整頓軍隊,應對麻煩,話雖然說的不清楚,可是顯然他已經意識到了危險。他都能看出來,儒者當然也可以,在這樣的時代,想要反抗秦國,拒絕秦國,那是愚蠢的決定,而秦國目前的作為,就是在給儒家釋放善意,這是一個好機會啊! 擁抱秦國,改變秦國,讓秦國支持儒家!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