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拍馬屁的話留著以后再說。” “新朝伊始,有很多事還沒做。” “眾卿可有獻策?” 俯瞰下首,一身玄色金絲邊龍紋錦服,玉冠束發的李承乾給人一種無法逼視的尊貴。 朝堂之上的官員們大致了解了這位新皇跟李世民最大的區別在哪里,后者雖納諫,卻是為名,好大喜功不遜于前隋煬帝,李承乾則不然,這是一個實干派,不看人情看能力,有破陳出新、繼往開來的鐵血手腕。 “陛下。” “臣有奏!” 司天監站了出來。 “準奏!” 大手一揮,李承乾爽朗道。 “是。” 司天監義正言辭道:“陛下,我司天監已測定紫微斗數,勘合天地。” “五月初五為陽氣最盛,宜開朝建制,舉行登基大典。” “請陛下采納!” ‘老滑頭!’ 群臣無不聞之側目。 現如今已是三月初十,距離五月初五不足兩月時間,司天監必然是為了迎合李承乾,故而將登基大典的日子選的如此之前,畢竟越早登基,對李承乾來說,越有利。 以太子之名行皇帝之事,畢竟不是那么名正言順,何況,李世民如今還在宮中。 “既是司天監勘定時日,那便如此定下。” “工部擇人于渭水河畔筑壇。” “遵旨!” 工部尚書李大亮立即應聲領命。 換做之前,不足兩月要建造登基所用祭壇,這自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東宮已經將土法水泥技術全盤交予工部,有了此法,筑造就可以縮短時間,工部已經打算將其大量應用于筑城修路。 “啟奏陛下。” “良辰吉日已定,當為太上皇加尊號,移居大明宮。” 中書令房玄齡赫然出聲。 ‘呃呃!’ 頓時,滿朝文武百官無不為之錯愕。 誰也沒想到最先提出這個建議的竟然會是李世民最為信賴的親信之一的梁國公房玄齡。 大明宮最初名為永安宮,本為皇帝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所建造的夏宮,貞觀八年修建,只可惜,貞觀九年李淵去世,工程隨之暫停,直到貞觀十二年才恢復,現今大體已畢。 貞觀九年,大明宮更名為‘大明’,取自《詩經.大雅》中的《大明》篇,象征著文王和武王的明德。 這座宮殿位于唐長安東北側的龍首原,占地320公頃(明清故宮72公頃),太極宮占地只有大明的三分之一,后世,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統稱為三大內,而現在其實只有前兩座,興慶宮是在唐玄宗李隆基時期才開始建造。 “嗯?” 眉頭微皺,李承乾對于李世民遷居大明宮還是有些想法的。 太極宮始建于隋朝,由隋文帝楊堅下令建造,地勢低洼,夏天悶熱潮濕,大明宮可是一座新宮殿,自龍首原能夠俯瞰整座長安城,比之太極宮更受到他的青睞。 不過,太極宮位于長安中軸線上,朝臣上朝、百官覲見都更加便利,大明宮偏居東北角,難免有些不便。 “朕同意中書令所請。” “這件事就交由你負責。” “是。” 房玄齡神色平淡的應道。 他之所以率先提出這件事,就是知道這件事一定會落在自己身上,索性全了與太上皇的君臣之誼。 “陛下。” 突然間,馬周站了出來。 ‘???’ 在場文武百官對這個出身農家,少有文才的尚書左仆射不禁側目。 “賓王有何奏?” 就連李承乾都有些好奇的問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