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真相大白天下-《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1/3)頁
朱棣越聽越是糊涂。
這一下子沒反,卻又一下子反了,怎么和張安世的性子一樣,左右橫跳的?
于是朱棣耐心下來,他徐徐坐下,才道:“你繼續說。”
張安世道:“陳瑛此人,利益熏心,首鼠兩端,當初他為了從龍,不但結交了陛下,還結交了寧王。當初無論是陛下還是寧王,都受到了削藩的壓力,與他密謀,本也無可厚非。”
“而在靖難成功之后,他也就成了靖難功臣,他自詡自己有從龍之功,不免驕橫,為了牟利,便暗暗結交走私的商賈,從中謀取暴利,這一些事也是有的。”
朱棣聽罷,不禁大怒。
張安世則繼續道:“而至于他與寧王之間,確實也有聯絡,只是這種聯絡不過是因為靖難之前的友誼而已,此人精明得很,從不會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所以……此人罪孽深重。臣在大漠之中打探,也確實打探到了一些走私的活動與陳瑛有關。”
朱棣冷笑道:“好一個陳瑛,實在可惡。”
張安世接著道:“可問題的關鍵就在于……陛下有沒有想過,陳瑛的事……根本就是大漠之中的有些人,故意放給我們的煙霧彈?”
“煙霧彈是什么?”朱棣問,總能從這家伙口中聽到奇奇怪怪的話語!
“是……”張安世嘴張得有雞蛋大,老半天才道:“就是故布疑陣,是故意拋給我們的誘餌。應該是有人知道,陳瑛首鼠兩端的事,所以才將陳瑛拋出來,而拋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順利地查到幕后黑手。”
聽到此,朱棣抬頭看了一眼寧王。
他手指著寧王道:“你說的是這朱權?”
直呼其名,連面子都不給了。
張安世訕訕一笑道:“正是。”
朱棣挑眉道:“這是為何?”
“因為只要幕后黑手乃是寧王,他們才可以徹底地斷臂求生。”
朱棣眉頭皺的更深:“為何?”
張安世道:“因為所有人都希望幕后黑手是寧王。”
此言一出,殿中驟然安靜下來。
紀綱的臉已是漆黑,他依舊低垂著頭,一副恭順的模樣。
朱棣的臉色則越來越凝重:“你話說明白一些。”
張安世慨然道:“對于紀指揮使而言,他乃錦衣衛指揮使,現在自是求之不得立即抓出一個幕后黑手來立一場大功勞,而這個人身份越高,地位越是非同凡響,才顯出他的本事,所以……一旦他認為……陳瑛勾結的乃是寧王的時候,無論對于紀指揮使,還是錦衣衛而言,都猶如蒼蠅碰著了臭雞蛋。”
張安世隨即向紀綱笑了笑道:“抱歉的很,紀指揮使,我這個人不會說話,還請勿怪。”
紀綱只埋著頭,心里大抵只剩下入伱娘了。
偏偏他什么都不敢回應。
張安世道:“其實那些人,利用的恰恰是錦衣衛立功心切,以及希望牽扯到寧王的心理。而且此案,確實有不少的證據可以證明陳瑛走私生鐵,勾結韃靼人,同時還與寧王關系密切,可以說……人證物證,都是齊備,由不得錦衣衛不信。”
朱棣只頷首:“還有呢?”
連一旁的朱權,此時也不禁上下打量著張安世,他陡然發現,這個朱老四身邊的寵臣,似乎有一些非同一般的東西。
殿中落針可聞。
張安世接著道:“接下來的話,臣有些不敢說。”
朱棣瞪他一眼道:“在朕的面前,有什么話不敢說!何況這天下敢說不敢說的話,你都說了,朕若是心胸狹隘,你還有今日嗎?”
“那臣說了。”張安世道:“他們何止是利用了錦衣衛,其實也利用了陛下的心理,想當初靖難的時候,陛下確實向寧王借兵,也曾許諾過一些……嗯……當然,凡成大事者,有時候本就該這樣的,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朱棣道:“你他娘的撿重要的說。”
在朱棣的不耐煩中,張安世只好硬著頭皮:“而且寧王殿下善謀,在大寧尤其是朵顏三衛,素有人望,陛下乃是天子,為了防止出現漢時的七王之亂,對寧王有所提防,其實也是理所應當。”
“也就是說,陛下一直都在懷疑寧王,對寧王格外的小心,這個時候,任何牽涉到了寧王的事,其實都會放大陛下對于寧王懷疑的情緒!這時候,錦衣衛若是來奏報,那么……陛下一定會先入為主,何況……此事證據還算是確鑿,這寧王……就算不是謀反,陛下也已認定他為反賊了。”
聽到這里,朱棣不由自主地抬頭看了一眼寧王朱權,隨即露出幾分尷尬之色,干巴巴地道了一句:“你不要胡說。”
雖是這樣說,可朱棣此時似乎也開始意識到這一點,如果是別人,他可能會理智而客觀地去查證,可是寧王不同,這本就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和威脅。他提防了這么多年,一旦寧王有任何不軌的舉動,都會被朱棣認為是謀反的征兆。
張安世又笑了笑:“這里頭最奇妙的,就恰恰是陳瑛,陳瑛確實算是私通了韃靼人,走私了這么多的生鐵,可以說是萬死也不足惜,他東窗事發,已是萬死之罪,下了詔獄之后,接受了拷打,一定會認罪,他自知自己必死,唯一想做的,就是減少一些折磨。”
“可是……這個貪婪無信的小人,單單供出自己和走私商勾結,顯然是不夠的,因為人們已認定他走私是有企圖,所以不招供一點什么,這拷打就不會停止!詔獄是什么地方,便是臣這樣忠肝義膽,視生死如無物之人,也不敢說熬得過去,何況是陳瑛這樣的卑鄙小人。”
“所以……他為了少受一點罪,一定會想辦法……招供出錦衣衛感興趣的東西,這也是為何……他最終招供出了寧王,哪怕他和寧王之間……其實未必是共謀,可畢竟……曾經有過密切的聯絡,這些就足以讓寧王與他變成同謀了。”
朱棣吁了口氣,靜靜細聽。
而紀綱此時,卻越發覺得不是滋味了,他心里忐忑地揣測著,想要從張安世的話里發現漏洞。
此時,張安世嘆息道:“你看,那些人實在是太高明了,他們丟出陳瑛,卻又利用了所有人急于求成的心理,牽扯到了寧王。何況寧王善謀,這樣的謀逆大案,若是別人干出來的,可能陛下不會相信,可一旦是寧王干出來的,陛下就一定會深信不疑了。因為普天之下,有寧王這般深諳謀略,且還位高權重,有巨大人望的人,可謂是鳳毛麟角。”
“這其中最有趣之處,還在于,一旦陛下認定了是別人,這個案子可能要一審再審。可若是認定了寧王,且不說寧王沒辦法解釋,而且就算解釋……陛下也認為這是丑聞,不會細細過問。因為這牽涉到的乃是皇家,既然已經有了陳瑛等人的罪證,為了降低這一樁謀逆大案的影響,陛下一定會快刀斬亂麻,草草了結此案,絕不會昭告天下,明正典刑。”
“等到寧王一死,那么這件事也就到此為止了,而那些真正圖謀不軌之人,也就得到了安全,不必再風聲鶴唳,擔心朝廷繼續追查下去了。”
朱棣一聽,神色微動,他細細一思,還真是這么回事。
若謀反另有其人的話,的確會一審再審,總要審個底朝天。可若是朱權……越是細細審下去,他朱棣的老臉就越是擱不下了,十之八九,就是按代王朱桂來處置,草草殺了了事。
張安世道:“還不只如此呢……某種程度而言,一旦謀反的乃是寧王,而陛下必定會對寧王下手,這寧王當初就藩大寧,大寧乃是漠南重鎮,又得朵顏三衛的人心,這消息若是傳到了漠南之后,只怕大寧的軍民百姓,和朵顏三衛,都會為此失望。他們本就處于韃靼與大明交界的地帶,陛下又殺寧王,這韃靼人要籠絡他們,只怕更加容易了。”
“可見……這是一箭三雕之計,處處機關算盡,不但將陛下和紀指揮使玩弄于鼓掌之中,而且還借機造成了我大明的內亂,何其毒也。”
朱棣聽罷,不禁色變,他闔目,眼里驚疑不定,細細思來,張安世這一番的分析,實是巧妙到了極點。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