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朱棣但凡有大事,必定是要和姚廣孝商量的。 而金忠屬于贈品,大抵就是,姚師傅都來了,金卿家也一并來吧。 當然,這并不是金忠不重要。 而是金忠不擅提出建設性意見,相比于姚廣孝,他老實一些。 姚廣孝和金忠來見朱棣,先是行禮。 朱棣看著二人,笑了笑道:“姚師傅已知道此次圍獵的事了吧?” 姚廣孝道.“嘆為觀止。” 朱棣看姚廣孝沒有半點驚訝的樣子,不由道:“姚師傅不驚訝嗎?” “自從這個小子能燒舍利之后,他做出什么,臣就已經不會覺得驚訝了。”姚廣孝表現得很鎮定。 對于一個出家人而言,連佛祖都能騙,還有啥事折騰不出來的? 朱棣朝他頜首,隨即說了自己的想法。 姚廣孝沉吟道:“陛下所慮的是,說實話,連貧僧都沒想到,世上竟可出這樣的東西。貧僧當初和陛下在北平,對此有很深的印象。” “你說下去。”朱棣坐下,喝了—口茶。 于是姚廣孝道:“當初,漢朝的時候,軍馬開始裝配馬鏜,此后不用百年,大漠各族的鐵騎,紛紛有了馬鏜。此后到了唐宋,大明開始有了火器,有了投石車。大漠之中,契丹、女真和韃靼人,也紛紛開始使用火器,到了韃靼人最強大的時候,他們身后融會貫通,招募大量的匠人,大造火器以及回回炮,借此攻城利器,征戰和殺伐四方。在中原眼里,韃靼人可能只是蠻夷,可連蠻夷尚且如此,四海之大,將來若是再出現更犀利的火器,也就不足為奇了。” 頓了頓,姚廣孝接著道:“陛下乃是雄主,所以才有此憂慮!可陛下之后呢?若是將來陛下的子孫,多為守成之君,不思進取,那么大明可能就會陷入極危險的境地。” 朱棣連連點頭,這也是朱棣一直所憂慮的。 姚廣孝繼續道:“太祖高皇帝定下了許多祖宗之法,而這些成法,絕大多數沿用迄今,有些祖宗之法很好用,可有的……非是臣妄談太祖高皇帝的對錯,有的成法到了如今,可能已不同了。既然如此,那么就該改玄更張。” “改玄更張?”朱棣眼眸瞇起來,下意識地點頭。 “卿家說的頗有道理……”朱棣深吸一口氣。 “可陛下又不能改弦更張。”姚廣孝道.“改玄更張,便是背棄祖宗,若如此,則陛下就失了大義。” 朱棣·“.” 姚廣孝笑吟吟地道:“陛下可是靖難而有天下的。” 此言—出,朱棣臉上的橫肉顫了顫。 是啊,別人可以改弦更張,唯獨他不可以。 當初朱允炫那個小子,改玄更張,直接撤藩,推翻了許多太祖高皇帝的國策,朱棣被逼到了絕境,起兵靖難,打的旗號,就是皇帝身邊有奸臣,而另一個旗號就是這些奸臣慫恿皇帝背棄了太祖高皇帝。 現在總不可能,他借此理由做了皇帝,又大張旗鼓地效仿朱允姣吧。 且不說面子上過不去,這等于是將自己坐天下的大義名分也都徹底的剝離了。 朱棣這種非正常繼位的皇帝,最大的正統性就是視自己為太祖高皇帝的延續,他是太祖高皇帝的化身。 朱棣若有所思地道:“那如何是好?” 姚廣孝微笑道:“只要威國公去弄,那就不算是背棄祖制了。” 朱棣·“.” 姚廣孝道:“太平府既為京兆,陛下就該給年輕人放一放權,讓他在太平府,去實施他自己的想法,辦的好,陛下要鼓勵,辦的不好嘛……” 朱棣接口道:“朕就責罰他?” “不可責罰。”姚廣孝道:“若是因為辦錯了一件事,就責罰,那么就不敢盡心盡力的去辦事了。干這等悖逆天下讀書人心愿的事,本就壓力重重,辦的不好,陛下可以假裝這世上沒有這個人,也沒有太平府……即可。” 朱棣吸了口氣,好家伙。 姚廣孝道:“凡事不需威國公奏報,他自己敲定,即可實施。太平府可設七品及以下的官職,朝廷可不過問,七品以上,至五品,需報東宮。五品以上,則奏報陛下。除此之外,武臣之中,世襲百戶,可太平府自行裁決,世襲百戶以上,即世襲千戶,則需奏報東宮即可。” 姚廣孝想了想,繼續沉吟道:“太平府府尹衙,可另造法典,太平府內,可行此法。六部和有司不得過問。太平府的錢糧……除五成上繳戶部,剩余的錢糧,府尹衙可自行處置。” “陛下,如此一來,人事功考、錢糧、律令,也就都有了,有了這些,什么都可讓張安世自己去折騰,辦得好,陛下可從善如流,將來可以推廣,若是辦不好,大不了,讓威國公回去乖乖地繼續掌他的南鎮撫司了。” 朱棣站起來,開始踱步,輕輕皺著眉頭,他陷入了思索。 當初讓張安世在太平府折騰,其中已有不少縱容,可現在這放權,卻等于是設了一個國中之國。 他沉吟著,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片刻之后,他抬頭,帶著幾分顧慮道:“只怕朕這旨意出來,天下要嘩然。” 姚廣孝微笑道:“如果只是如此,當然要天下嘩然。可如果……—碗水端平呢?” 朱棣一愣,忍不住道:“什么意思?” 姚廣孝道.“臣查到,有一御史,竟暗中給棲霞寺上了萬兩銀子的香油錢,臣又查到,此人家境曾并不富裕,這銀子哪里來的?這御史……必定有什么不可告人之處。” 朱棣·“.” “只要陛下恩準,臣這就讓人去找這御史,威脅他,教他上一道奏疏。” 朱棣道:“上什么奏琉?” 姚廣孝笑道:“當然是為寧國府鳴不平。” 朱棣·“.” 朱棣無法理解,這怎么又和寧國府扯上關系了? 姚廣孝看出朱棣的狐疑,便道:“若是為太平府去爭,那么必然會引發嘩然,可若是有御史為寧國府說話,就說吏部尚書蹇義至寧國府,束手束腳,分明有好的對策,卻礙于朝廷法度,無法實施,反而是太平府的威國公,行事不法,所以在太平府可以大刀闊斧,這對蹇公實在不公平。” 朱棣·“.” 姚廣孝繼續道:“如此一來,這滿天下人定會認為,這個御史上奏,必定是蹇公的授意。蹇公此人,在朝中頗有人望,又是吏部尚書,人人敬之又畏之。更何況天下士人,無不希望蹇公在寧國府,能夠遠勝太平府。好教人知道,這圣賢書不是白讀的。” 姚廣孝頓了頓,才淡淡地道.“那么這份御史的奏疏,一定會得到許多大臣的支持。那么……陛下在眾臣的壓力之下,不得不考慮,最終,做出裁決,令寧國府、太平府,可便宜行事,各部和有司不得過問,所有律令、人事功考、錢糧,都可令他們一言而斷。只怕陛下這旨意出來,非但不會滿朝嘩然,反而是朝野內外,人人拍手稱贊呢。” 朱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