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三百三十章:楊榮的殺招-《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3/3)頁

    一說到這個……大家都干笑。

    說起來,沒有韃子們修黃河,這大明還未必有天下呢。

    楊榮道:“可是……夏公所言的情況,若是在其他地方,確實沒有錯,橫征暴斂,必要鬧出民亂。只可惜……這太平府,卻大大不同,因為……太平府拉丁……真的給錢糧。”

    楊榮說到真的這兩個字的時候,特意加重了口音。

    眾人:“……”

    楊榮道:“臣也認真地查明清楚了,征一個壯丁,每日給的是錢三文,糧兩斤,腌肉一兩,鹽三錢,而且當日結清,除此之外還有賞錢,若是能按時按量完成,最后完成的時候,還可再給每一個壯丁一百文至五百文的賞錢。陛下,諸公……這個價錢……百姓應募,是足夠自己吃喝,還能勉強得一些錢,補貼家用的。正因如此,興修水利,百姓們肯去,也愿意去。“

    “當然,其實這個數目,若是放到做工的價里,并不多,尤其是在沒有賞錢的情況之下,也只是勉強……吃飽,吃得還算好而已,節余是肯定沒有的。可另一方面,便是太平府興修的這些水利,并非是惠及一家一姓,而是要在太平府各縣鋪開,太平府的農戶,幾乎家家都有土地,百姓們都心知肚明水利灌溉的好處,若是修不成,自己家的地,也就沒有水灌溉了,這一切都與他們息息相關!”

    “因而,官府征召,雖偶有人會有怨言,可絕大多數人,卻在農閑時十分踴躍,都肯出力和賣力,甚至工程緊急的時候,壯丁們依舊在興修水利,家里的土地,即便在農忙時,往往是壯丁在外,家里婦人和老人們擺弄莊稼,實在迫不得已,壯丁們才告幾日假回家。”

    “這其三,便是官府,官府早早將各處的水利情況,都繪制成圖紙,張貼至各村,將這水利建成之后,惠及到的田地情況,大抵都講的清楚明白,大家一見到這水利還惠及到自家,有了水庫,連日大雨的時候可以用水庫蓄水,使自己的莊稼不會受澇,有了灌溉渠,自己的地在天旱時可以灌溉,不至無水可用,便更士氣旺盛了。”

    “陛下,漢興時,曾有制度,便是以隴西、天水、安定上郡、西河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因此,才有名將多出焉的美名。這些良家子,大多都薄有家資,擁有土地。一旦被選用從軍,無不令行禁止,勠力同心。因此,才有了大漢平定內亂,討南越,北誅匈奴,天下四夷,聞漢之名,無不兩股戰戰。終漢一朝,軍戎之盛,即便至漢末,也不曾衰減。”

    “臣讀漢書時,尚且心里還有疑惑,總覺得這六郡良家子之名,怕是多有夸大。可今日方知,這六郡良家子,絕非浪得虛名,他們無論是從軍,還是務工,大多不愿觸犯律令,能夠做到勠力同心,一旦被官府征用,便極少有怨憤之言,出力時,個個奮勇,極少有奸猾之輩。”

    “而這太平府,其實就是將這整個太平府上上下下數十萬戶人,統統都變成了有產有業的良家子,不但官府組織起來時,人人踴躍,繳納錢糧稅賦時,亦無怨言,也極少投機取巧,大多務實。這數十萬之眾的壯丁,只用了區區半年,便完成了整個九縣自太祖高皇帝開國以來,數十年都未曾完成的所有水利,且質量遠超想象。臣下鄉間,太平府已是極少有盜匪的現象,這些良家子,甚至不必官府,便自行承擔保境安民的大任,若是有外鄉人,他們雖有警惕,卻也肯拿出家里的好酒肉來招待。”

    “對啦,臣還了解到,許多的百姓,在得到土地之后,生活比之去歲,可謂一躍千里,以往都是民有菜色,可在這太平府內,大多人人較為健壯,現在大多數人家,非但可以養活一家,再加上官府征丁,或者是農閑時入縣丞或者棲霞務工,家家今年都有余財,各處的市集,普遍興旺,婦人的胭脂,梳子、簪子、花布,賣的都好,還有子豬、雞子、耕具、牛市,也比之其他各府,好不知多少倍。這樣的情況,十分少見,不說其他,往往在九縣,從前是以每月月初、月中、月末三日,會在各鄉有集市的,可到現在,各鄉之中,居然有不少商賈,常設市集,一月三十日,都售賣商貨,此等情況,在鄉間,幾乎罕見,可在太平府各鄉,卻已成常例。”

    說到這里,楊榮似是響起了什么,頓了頓,才接著道:“臣還聽聞,各鄉的青壯,對從軍的意愿較為強烈,恰如那六郡良家一般,雖也老實本分的耕地務工,卻也頗有志向。愿意進入模范營和官校學堂,建功立業……這才其他各府幾無可能,其他各府百姓,大多今日只惦記著下一頓的著落,莫說是志向,便是明日的事,都極少愿意謀劃,這種情況,卻與太平府全然相反。”

    楊榮侃侃而談。

    其他人卻如聽天書一般,一個個愣愣地看著楊榮。

    楊榮顯然不在意其他人的反應,接著道:“臣若非親見,也難以想象,太平府的變化有如此之大,臣在太平府各縣走了六七日,雖不敢說,完全了解情況,卻可以在此,向陛下用人頭擔保,太平府絕無任何百姓貧弱之情狀,更無百姓因橫征暴斂而怨憤不平。臣更敢擔保,太平府九縣,無盜匪,無餓殍,無怨憤。”

    此三無,真如天方夜譚。

    在這一點上,楊榮當真也算是人才。一方面他了解情況,另一方面,他是頂尖的讀書人,且有豐富政務經驗。

    正因如此,所以他才能將自己的所聞所見甚是生動地形容了出來,尤其是用引經據典,用六郡良家子來比喻。

    更是讓人更為直觀。

    楊榮又道:“陛下與諸公若是不信,可問胡公。”

    胡廣:“……”

    被點到名字的胡廣,臉抽了抽,眼里飛快地閃過一絲無奈之色。

    胡廣覺得自己當初湊上去,當真……是草率了。

    原以為自己是跟著楊榮去做監工的。

    誰曾想,今日卻是被拉來給楊榮背書,他這工具人的作用,是妥妥的墊背的節奏啊。

    楊榮此言,可以算是直接予以了太平府十分充分的肯定了。而且此等肯定……某種意義而言,就像一柄劍,直指南直隸其他各府,是指責他們惹來了‘人禍。’

    這是十分嚴重的控訴,是可能要死人的。

    另一方面,對于太平府的贊揚,等于是直接堅定地站在了太平府一邊,自此之后,對于太平府的新政,他這個文淵閣大學士楊榮進行了擔保。

    而對胡廣而言,這些確實是親眼所見,他也不得不欽佩張安世,可……他心里不免還是酸溜溜的,因為……太平府的興旺,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個代價……恰恰是胡廣自己所出身的這個利益共同體。

    想到這個,胡廣便免不得在心里嘆氣。

    胡廣一點不傻,他當然清楚,自己若是也肯定了楊榮,就意味著,他也算是徹底地和從前的許多人做了切割,算是反目成仇了。

    可……讓他否認?

    胡廣是個老實人,這種親眼所見的事,他若是沒有看見,尚且可以假裝視而不見,可現在……怎么能騙人呢?

    幽幽地嘆了口氣后,胡廣有一種良家婦進青樓賣笑的委屈,卻還是老實地道:“楊公所見……句句屬實,臣……與之所見略同!”

    這一下,買定離手。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