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朱棣若有所思。 張安世接著道:“不過……臣倒有一點小主意,倒是可以解決眼下的問題。” 朱棣看向張安世:“嗯?” 張安世笑呵呵地抽出了一份奏疏,道:“陛下……這是臣的奏疏……請陛下過目。” 朱棣深深看了張安世一眼,他心里不禁疑惑,這張安世……又在搞什么名堂? 等朱棣細細看過了奏疏,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繼續深看張安世:“可行?” 張安世信心滿滿的樣子,道:“據臣多年的經驗……應該可行。” 朱棣聽罷,倒沒有啰嗦,直接吐出了一個字:“準。” 君臣二人又聊了一會,張安世便告辭而出,心情頗為愉悅。 現如今,他不再是單打獨斗了。 這頭剛出了宮,隨扈的校尉便立即上前,一臉興奮地道:“應天府鬧成了一鍋粥,可不得了,不得了了。” 張安世露出一絲別具深意的微笑道:“鬧吧,鬧吧,你拿人家的地,搶人家的錢,還不準人家鬧一鬧嗎?走,打道回府。” ………… 很快,一份旨意便到了左都督府。 蜀王朱椿,接到了旨意,他的皇帝皇兄恩準他的奏疏,并沒有讓蜀王朱椿覺得奇怪。 因此,他也沒多說什么,只是故意……將這旨意攤開放在了自己的案牘上,接著便去廨舍歇息去了。 當負責管理文牘的司吏,去收拾朱椿案牘的時候,看著那攤開的旨意,臉上頓時僵住,眼珠子都要掉下來了。 而后很快,這都督府內,便傳出一個爆炸的消息。 不久,何止是這都督府,便是應天府,還有現在離的最近的上元縣內,這消息都在紛紛傳開。 馬上文吏學習班要開了。 不只有一批人要去棲霞學習,這邊也要開班,聽聞蜀王殿下會親自來做這總教習,教授的是……為官之道還有律令……… 而且……據聞……許多人要裁撤。 這一次的調動可能很大,至少關系到上百個官員的裁撤和任免。 而陛下已經恩準,任蜀王殿下自裁之。 自裁不是自殺的意思,是自己拿主意。 這一下子…… 各府各縣,都瘋了一樣。 各縣的官員還在左右為難,拿捏不定主意的時候,下頭的文吏和差役們卻已開始摩拳擦掌,清丈土地了。 要知道,大明的地方官府體系里,所謂鐵打的吏、流水的官。 這官員又都是科舉出身,根本沒有多少實際的經驗,很多人對治理可謂是一竅不通。 就算是有興趣的,也只對訴訟有興趣,因為訴訟能成全一個青天大老爺的美名。若是再肯多管一點事的,就是修河和縣學了,因為這兩樣,都有政績。 至于絕大多數的事,官員們不知道該怎么管,其實也懶得去管。 這其實也和讀書人不愿牽涉過多俗務有關,在清流眼里,地方官乃是俗官,不甚瞧得起。 可在地方官的眼里,他們也有自己的一套鄙視鏈,那些真正具體處理繁雜事務的文吏,也就成了他們鄙視的對象。 現如今……地方官們既不甘心去清丈土地,可又擔心烏紗帽不保,可這些刀筆吏們卻不一樣,他們太積極了,一個個就盼著命令一下,顯一顯身手。 甚至……他們現在壓根不在乎所謂的油水,尤其是那些刀筆吏,他們可是讀過書的,讀過書的人,卻為吏,本身就處于一種矛盾之中,現如今……機會來了。 各縣和各府的差役,也在彼此相互傳遞著消息,現在太平府那邊的情況,就是榜樣,而現在陛下下旨支持,蜀王殿下,不惜當堂殺人,態度也十分明顯了。 如今算是撥云見日,時局和勢頭若是再看不明白,那就真的愚笨如豬了。 甚至可能,將來……大量的官吏空缺,就給了不少翻身的希望,而且清丈土地之后,若是也實行太平府一般的吏法,哪怕將來自己不為官,可好歹,也是正兒八經的正式編制了,這和從前可是天囊之別。 “殿下……” 這時,在廨舍里,蜀王正獨自一人慢條斯理地用著飯菜。 一個司吏匆匆而來,行禮。 蜀王朱椿,神色不變,一面舉著筷子,一面道:“嗯?” 司吏道:“學生……聽聞……應天府判官劉儉,對新政大為不滿,他授意上元縣縣令……說不必急著清丈……” 朱椿這才放下了筷子,抬頭看著司吏:“消息確實嗎?” 這司吏道:“是府吏李文,還有上元縣吏司吏王衡二人奏來的,消息確切,劉判官……與本地士紳,關系匪淺……殿下……要清丈土地之后,他的府上,立即便車馬如龍,不少本地的士紳,都去尋他說項……” 朱椿笑了笑,卻對這個判官的事,顯得沒什么興趣。 而是朝著一旁的文吏道:“取筆墨來。” 文吏便連忙給取了筆墨來。 朱椿一臉的老神在在,當著司吏的面,道:“你方才說,府吏叫李什么?” “李文……” 朱椿又道:“還有一個呢?” 司吏不明所以,卻還是乖乖地道:“還有一個是上元縣的司吏王衡。” 朱椿一筆一劃,將這二人名字記下,接著道:“你叫鄧成樸,是嗎?” 這司吏就更不解了,遲疑地道:“學生……學生……學生……正是……” 朱椿也將他的名字記下,隨即將這紙交給文吏,便道:“這個……夾在本王今日的日志之中。” 文吏接過,忙是去了。 朱椿此時則是朝司吏道:“來……坐下,吃過飯了嗎?”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