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國士無雙-《南明第一狠人》
第(3/3)頁
這種感覺就像頭頂懸掛著一支寶劍,雖然沒有掉下來,但隨時可能掉下來的恐懼感是令人窒息的。
陛下看來是終于想明白了,決定讓太子來到奉節,安十三勛之心。
不得不說陛下此舉十分高明。
任何一個高官、宗室都起不到當今太子撫軍的效果。這代表了朝廷對于十三勛的絕對信任,不然怎會把國本派到前線來?
對此,文安之自然是感到欣喜的,他的努力沒有白費,朝廷還是有雄心在的。
但另一方面他又感到有些憂心。
奉節畢竟在川東前線,距離重慶并不算遠。
眼下清軍尚且沒有攻打奉節的計劃,但萬一將來有了呢?
天知道洪承疇這個老狐貍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
太子乃是千金之體,萬一有了個閃失,那對天下軍民怎么交代?
文安之當然明白太子尚在幼沖之齡,來到奉節更多的是起到一個鼓舞人心的象征作用。
但這種不安的感覺還是深深埋在心底的,畢竟這些年在奉節待下來文安之十分清楚,這片區域并非十分安穩。
至于陛下命他回昆明聽勘,文安之自然不會有什么意見。
文安之是天啟年間的進士,初為南京司業,崇禎年間擢升祭酒。后遭奸人構陷罷官歸鄉。
隆武帝時期,征召文安之為禮部尚書,文安之以身體不適為由沒有赴任。
永歷帝剛剛繼位時,經瞿式耜推薦征召文安之為東閣大學士,文安之同樣婉拒了。
但到了桂林城破,朝廷危若累卵時文安之卻毫不猶豫的站了出來。
他不是一個愛惜羽毛的人,之前之所以不赴任是覺得自己力有不逮,把機會留給年輕人。
但到了家國天下生死存亡的關頭,文安之覺得自己必須要做點什么才能無愧于心。
對于朝廷的命令他是絕對的服從的。他相信陛下調他回昆明一定有通盤考慮。他只需要做好自己能做的,為中興大明略盡綿薄之力耳。
...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