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可現在看來這些人聰明的很啊。 還是不能太過輕視古人的智慧啊。 從現有的資源來看,讓他們做出珍妮機應該只是時間問題。 朱由榔不是一個渴求完美的人。 他也明白第一次造出的珍妮機不會和他見到的那個樣品一樣完美。 沒關系,慢慢迭代慢慢改進,總有一天能夠達到那個完美的狀態。 朱由榔現在越發期待珍妮機普及了。 那意味著不僅可以解決大軍軍服的問題,還能最大程度的惠及百姓。 批量生產意味著降低成本,當成本很低廉的時候,便是再窮苦百姓也能夠穿的起新衣裳了。 所謂盛世不就是讓百姓吃得飽飯,穿的起衣裳嗎? 工部的官員退下后朱由榔又對著一張紙涂涂畫畫了起來。 他腦子中有很多類似的玩意,可能未必記得像珍妮機那樣清晰,但朱由榔在盡可能的還原。 畢竟如果能記起來一些對大明的助力是極大的。 促使朱由榔盡其所能制造這些先進機器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他發現他已經無法進入那個博物館空間了。 也許就是從打完湖廣準備進軍江西之后,他與博物館的聯系就變得越來越弱。 一開始多試幾次勉強還能進入。 但到了最后無論他怎么倒騰那玉璽就是無法再進入那個博物館空間。 這可不是一個好事情,這意味著朱由榔無法直接獲得槍炮補給。 他必須依賴于自己的工業知識基礎和現有的資源盡快點亮科技樹。 不然在接下來的北伐戰中明軍將沒有明顯的優勢可言。 仿造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武昌時朱由榔就命工匠們研究過燧發槍和普魯士炮。 工匠們都表示以現有的技術完全無法做出。 朱由榔來到南京后也問過同樣的話,結果自然也是一樣的。 珍妮機只是一個試點和起步,等待朱由榔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