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經過朱由榔的不懈努力,南京城的疫情已經得到了控制。 穩準狠,這是朱由榔治疫抗疫的訣竅。 沒有什么人是不可得罪的,只要有人在這場抗疫戰中敢挑戰朝廷的權威就必被拿下。 哪怕他是王侯將相也不例外。 抗疫戰卓有成效,明軍在正面戰場上也毫不手軟。 在拿下徽州府后,南直隸腹心最后一塊地盤也被明軍收入囊中。 除了背靠山東的徐州、淮安明軍已經控制了全部局勢。 在朱由榔看來拿下這兩地只是時間問題。 一方面他派大軍向兩地持續施壓,一方面主動派人去誘降。 如果能夠兵不血刃的拿下兩地自然是最好的。畢竟明軍這場仗打的實在太久了,急需要時間來休息。 這么持續的打下去整個軍隊疲了不說,戰斗力下降也會很快。 抗清是一場持久戰,節奏的變化實在是太重要了。 將士們在前線拼命,后方也沒有閑著。 燧發銃的制造工藝經過幾番調整已經優化到了最佳的狀態,加上明軍控制地盤的增大,工匠的數量也隨之增加,一年趕制的燧發銃數量從一千桿增加到了三千桿。 當然這也得益于尚可喜“進貢”的佛朗機匠人和火器制造原材料。 不管朱由榔愿不愿意承認,在火器制造這方面廣東是走在全國前面的。 現在看來朱由榔沒有處死尚之信是再正確不過了。 這哪里是個俘虜啊,這明明就是一個搖錢樹啊。 只要尚之信在朱由榔手中,尚可喜就得乖乖的進貢。 不然朱由榔小手一抖,尚可喜的寶貝兒子就得人頭落地。 當然朱由榔也沒有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尚可喜身上。 他從全國范圍內征集工匠,盡可能的將燧發銃的制作工期縮短。 朱由榔的理想是一年制造五千桿到一萬桿燧發銃。 這個數量其實并非遙不可及,在工藝得到優化的情況下,只要工匠數量和原材料能夠跟上,一切都不是問題。 在強化火器優勢這點上朱由榔是十分堅決的。 文安之痊愈后朱由榔重新思考了如何使用這些老臣。 不得不說大明文官的斷層很嚴重,這使得朱由榔不得不倚重這些已經花甲古稀甚至耄耋之年的老臣。 但這自然不是長久之計。 這些老臣還能撐幾年? 沒有新人頂上,朝廷的整個體系遲早會崩塌。 一開始朱由榔寄希望于科舉,但他漸漸的發現科舉并不是一個完美的選擇。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