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處理完向西域移民的事宜后,朱由榔也沒有閑著,而是第一時間將大明軍制改革提上日程。 其實他一直就對現今的大明軍制不太滿意,只是之前一段時間一直沒有機會更改罷了。 等到北伐完成,天下已定總算是有機會好好的考慮一番大明軍制該如何改革了。 明初立國的時候,太祖皇帝朱元璋考慮的問題是如何讓軍隊能夠在絕對忠于皇帝情況下還擁有戰斗力。 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朱元璋還是想到了,那就是衛所制度。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衛所制度就是隋唐時期府兵制度的翻版。 兩者同樣都是軍隊世襲,而且農忙時節士兵都得下地干農活,說白了和農戶也沒有什么區別。 但一旦起了戰事,這些士兵都能在第一時間完成動員集結,響應朝廷的號召趕赴前線。 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畢竟只有做到了這點,朝廷的權威才能夠樹立,皇帝才能安枕無憂。 說白了,朱元璋覺得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很完美,幾乎可以滿足他的所有需求。所以朱元璋幾乎沒有任何的猶豫,當即就決定沿用或者說化用府兵制。 這可惜他只感受到了府兵制的形,卻沒有領悟到府兵制的魂。 換句話說,他認為軍隊就應該是自給自足的,自己種糧食自己吃,這樣他只要分給一些士兵們地,他們就會對朝廷感恩戴德。 畢竟土地資源在封建王朝時期是最不可或缺的資源。 轉念一想,似乎確實是這個道理。 可朱元璋忘記了一點,那就是大明時期的人口已經遠遠不是隋唐時期可以比擬的了。 大明時期人口稠密,中原地區的人口更甚。 這種情況下,朝代初期還好,越往后走人口的壓力就會越大,土地兼并的情況就會更加讓人頭疼。 換言之,土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即便給衛所士兵都分配了土地,也無法徹底的解決這個難題。 到后來,兼并的土地都集中到了少數衛所的軍官手中,普通衛所士兵很難擁有屬于自己的土地。 更可怕的是,他們可能連佃戶都不如。 佃戶好歹還只是給地主打工,并沒有簽訂賣身契。而這些衛所士兵不斷簽訂了賣身契,而且簽訂的還不只是自己的,而是子子孫孫的。 一代、五代、十代過去了情況并沒有發生什么轉變。 這種絕望的感覺光是想一想就讓人恐懼。 人都是有感情有訴求的,不可能被壓榨了還無動于衷。 朱元璋把一切問題都考慮到了,唯獨沒有考慮到這點。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