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世宗昭武帝紀-《玄德》
第(3/3)頁
十二月,昭武收諸家傳經(jīng)典,以標點符號因之,于太學(xué)傳天下,遂止儒學(xué)家傳之道,以本家涿郡涿縣劉氏為首,棄傳承,重國家,乃不重門戶私計也。
后發(fā)上諭,公示天下,決議變法,棄獨尊儒術(shù),兼采眾長以治國,棄春秋決獄,以漢律為尊,又發(fā)《嘉德通義》以告天下,曰不法古,不循今,官不私親,法不遺愛。
又以華夏神州地狹,天下乃大,遂使?jié)h人多向外,廣納四海之地入中國,以之為國策。
貞觀元年五月,昭武頒度田法令,欲度天下之田,天下震動。
初,光武度田,天下皆反,光武以兵討之,未盡全功,昭武深以為患,曰:度田不成,國乃滅亡,遂決意度田。
度田令既發(fā),天下叛者蜂起,神州之地,狼煙遍地,然昭武早設(shè)軍區(qū)于神州,駐軍于地方,亂既起,兵乃出,以精兵三十萬鎮(zhèn)天下,亂者無不授首,亂既平,度田法令乃成,昭武喜,乃曰:大漢可延壽三百年矣。
二年,詔征海將軍甘寧自日南郡出海,遠渡重洋,至大秦。
二年四月,昭武聞交州興抓土人為奴之策,為之憂,然度田法令以漢人不可為奴而土人可為奴。
三年三月,詔伐遼東公孫度,征北將軍牽招統(tǒng)兵伐之,破,公孫度亡,遼東遂平,招更破高句麗、三韓、扶余,于其故地設(shè)遼州。
初,昭武以大鴻臚董卓出使西域,欲復(fù)設(shè)西域都護府,然西域諸國多有異心,卓行不易,昭武遂遣征西將軍張飛、鎮(zhèn)西將軍趙云往之,四年十月,飛、云破烏孫、康居兵,滅大宛國,西域遂平。
昭武乃設(shè)西域大都護府,以飛為西域大都護,統(tǒng)兵駐大宛故地。
五年,詔開科舉考試,設(shè)邊內(nèi)榜取士,天下三十萬學(xué)子皆往考試,考試凡三場,曰州考、選考、君考,過州考者萬余,過選考者三千,君考未黜落,乃取諸葛亮、劉巴、陸議等。
昭武喜諸葛亮,授狀元,賜汗血寶馬,乃遣亮入內(nèi)閣觀政,凡三月,閣臣稱之曰能,昭武喜。
六年六月,益州土人亂,征蠻將軍劉晟統(tǒng)兵討,至十二月乃克,昭武問益州南不穩(wěn),遂分益州境,以越嶲、牂牁、益州、永昌、犍為屬國設(shè)云州,詔大軍駐云州以防。
七年,征海將軍甘寧歸,言其至大秦,受大秦皇帝禮遇,所攜物資盡售,大秦喜之,乃遣使者至雒陽,昭武與見,喜,乃詔寧復(fù)歸大秦與談,開市舶司,海路自此暢通矣。
十年,詔飛、云等出兵討安息、康居、貴霜,大破之,滅康居,覆貴霜兵,安息聞之,遣使來降,莫敢與戰(zhàn),漢之天威遠播西陲,可止小兒夜啼。
十三年,詔討倭國,入取銀山,乃鑄銀幣。
九月,關(guān)羽討山越,盡滅之,余眾編入戶籍,建集體農(nóng)莊數(shù)百,揚州農(nóng)事盛,山越自此不復(fù)存矣。
十月,帝師盧植病卒,昭武大悲,輟朝三日,披麻戴孝,面幽州而泣拜,曰:無師則無我,今師仙去,心痛難耐,整日不能進食。
詔以諸葛亮統(tǒng)后事。
十一月,先學(xué)部尚書鄭玄病卒,昭武亦悲,輟朝三日,面青州而拜,曰:鄭公愛我,助我,同行二十一年,無師生之名,乃有師生之實。
再以諸葛亮統(tǒng)后事。
十五年正月,封次子劉澤于康居故地,立西秦國,行分封之策。
初,昭武以周室八百載、秦二世而亡故,欲行分封之策,謂眾人曰:開拓進取,乃周室之所以八百載矣,固步自封,乃后世不如周室矣,故行分封之策。
然分封邊地,且艱且險,邊地多苦寒,人不愿往,昭武乃曰:自有分封,當以我子始,我子不往,人子安得往?遂以澤往封,人皆愿隨。
四月,云州亂起,域外有驃國者入寇云州,晟往討,糧秣不繼,不克,乃還,云州震動,時云州刺史韓浩重病,不能理事,昭武為之憂,內(nèi)閣輔臣諸葛亮自請為云州刺史,昭武喜,從其言。
十六年,驃國復(fù)入寇云州,晟病,以張任繼之,時亮治云州,父老歸心,張任統(tǒng)兵擊驃人,亮率父老簞食壺漿以援,勝,遠追六百里,破驃軍,斬驃王,俘獲六萬計,昭武聞之,曰:南國之勝,乃亮之首功也。
十七年,大秦皇子渡海來訪,昭武出雒陽三十里往迎,見皇子,以其容貌與漢人類同,雖言語不通,以通譯亦可交談,昭武喜,執(zhí)其手共入雒陽,皇子居雒陽三月,臨別,以此間樂,不思大秦,欲以大秦國使常留,昭武大笑,執(zhí)手相送。
六月,詔封西蜀國于貴霜北。
十九年,詔封西晉國于身毒之地,昭武以其山高路遠,惜別子。
二十年,封西魏、西燕于域外,事既成,昭武有退意,乃問亮,亮曰可,昭武笑曰:汝不懼朕怒耶?
亮曰:陛下以誠待臣,臣亦以誠待陛下,絕無二心。
昭武笑,乃曰:唯汝有此說,余者皆以朕易怒,未敢言。
亮乃曰:陛下愿退位,實乃驚天地之舉,常人未敢揣度。
昭武嘆曰:世人皆以朕貪戀權(quán)位,然朕此位以禪讓而來,當以禪讓而去。
仁宗時為太子,昭武以仁宗執(zhí)國政,久不上朝,人或曰仁宗權(quán)日重,無帝之名而有帝之實,于昭武不利,昭武笑曰:父子何猜?
仁宗聞,長嘆。
二十三年,皇后病,久不愈,昭武心亂,乃退位為太上皇,仁宗受位登基,尊昭武為太上皇皇后為太上皇后,明年,改元承德。
昭武退后,不理事,終日伴太上皇后,親制湯藥,太上皇后稍見好則喜,稍有恙則憂,太上皇后念故鄉(xiāng),昭武親與太上皇后歸涿縣。
二年,太上皇后崩,昭武大悲,慟終日,飯食不能進,仁宗入勸,不從,太皇太后入勸,亦不從。
仁宗急,乃詔亮,亮入勸,曰:陛下終日不食,損傷圣體,太上皇后有靈,見陛下如此,安心否?
昭武哭曰:吾知,然淚不止也,少年夫妻,相伴五十載,一朝死生別離,安得不哭?
乃進食,淚濕稻米,后再無正室。
三年,大運河成,昭武稍喜,詔亮隨行巡查,至揚州,臨江畔,會關(guān)羽,感懷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遂擁羽大哭,羽亦流淚,昭武與羽共醉,后羽病,昭武照看終日,親制湯藥,羽遂病愈。
四年,昭武南巡交州,至日南郡,見交州刺史法正,正乃昭武故門生,初為日南郡守,開交州通海之利,有政績,昭武擢交州刺史,昭武來,正出迎三十里,昭武執(zhí)正手,曰:汝頭見白發(fā)矣。
正感懷,流淚曰:陛下亦見白發(fā)矣!
五年,昭武歸雒陽,途中染病,返雒陽養(yǎng)病,凡三月乃愈,知西秦、西海事,乃贊亮,謂旁人曰:亮,國之柱石也。
八年十月,淮河封凍,天下震動。
貞觀初,昭武言天下漸冷,乃至淮河、大江封凍,遂開建大運河,人多不信,以昭武君威,莫敢不從,及至承德八年,淮河封凍,天下皆知昭武先見之明,皆謂之神明。
昭武感嘆,曰:世間無神,唯有人,救人者,非神也,恒人也,后人若以朕為神,何其悲也?
八年十一月,昭武病,病中感懷故人,遂告仁宗,仁宗問亮,亮以昭武懷舊,故上表詔關(guān)羽、張飛、牽招等歸雒陽,昭武聞之,感嘆曰:亮知我。
羽等遂歸,昭武出城迎,羽等皆動容,又詔趙云、夏侯惇、夏侯淵等返雒陽,后昭武每與羽等歡宴終日,病乃愈。
十年六月,亮病,時昭武體弱,御醫(yī)以昭武當閉門修養(yǎng),昭武不從,往亮府,親制湯藥,扶亮于懷喂之,亮感念,后病愈。
十一年正月,內(nèi)務(wù)府令張讓卒,讓先隨孝熹,后隨昭武,凡三十四載,及卒,昭武為之流涕。
仁宗有六子,嫡長子瑞早亡,追為孝懷太子,惟嫡次子睿宗光韌存,昭武疼愛之,時睿宗年十一,昭武以睿宗聰慧,遣亮師之,任太子太師。
十四年八月,昭武慶睿宗生辰,歡宴終日,次日病,久不愈,九月,病漸重,藥石不進,仁宗、睿宗親侍疾,為之憂。
九月初八,昭武自知時日無多,乃與羽、飛、招、云等見,共話別離,羽等泣而出,后亮歸,往見昭武,昭武喜,囑亮無忘來時路,與之別離。
九月十一,昭武詔仁宗、睿宗及群臣入見,乃曰:朕前后行事,于心未曾有負也,一生坦蕩,身后所慮者,惟江山也,常言道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朕深以為然,今命不久矣,唯有一言以告子孫、諸君,君臣為舟,黎庶為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此一言勝千萬言,愿勿忘。
言畢,稍垂首,眾向前觀,昭武崩矣。
昭武皇帝起自邊地微寒,然矢志不渝,昂然無畏,寬宏大量,以誠待人,遂以不可能之志成不可能之業(yè)。
昭武以戰(zhàn)立身,前后戰(zhàn)九江、征黃巾、討涼州、懲氐羌、伐鮮卑、鋤奸佞、滅烏丸、平河?xùn)|、復(fù)并州,納遼州、西域,開拓交州、云州,更拓邊,西至西海,北至北海,東至東海,南至南海,終至漢之極盛,古人所未竟也。
孝熹末,漢室傾頹,搖搖欲墜,天下紛亂,不臣者蜂起昭武應(yīng)運而生,橫掃八荒,誅盡不臣,漢室再興矣。
更冶鐵、制鹽、修橋、鋪路、建水利、設(shè)集體農(nóng)莊、造工巧院、制海船,發(fā)限奴令、度田令,終經(jīng)文家傳、開科舉,乃蕩清腐朽,更迭吏治,再造盛世,昭武功德,縱唐堯、虞舜,足以相較。
今試言,古今帝王,鮮有其比惟愿有來者。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