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張潮接到馬伯庸電話的時候,還能聽到那邊隱隱傳來的爭吵聲,其中一個聲音還特別熟悉,正是蘭婷。 馬伯慵在電話里道:“要不然你來一趟?我怕再吵下去,就要打起來了!” 張潮詫異道:“都是文化人,不至于吧?一篇而已,大家何必這么激動?” 馬伯慵的聲音滿是無奈:“你覺得是一篇,但是大家覺得那是未來的人生。 因為之前的社會反響太大了,現在大家覺得自己的每一次選擇,都關乎未來社會的發展。 你也知道,這社會責任感一上頭,就顧不得斯文和禮節了。” 張潮沉吟了一下,沒有很快答應馬伯慵,不過《青春派》的年輕編輯們會吵到這個地步,也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 但是按馬伯慵說的其實也正常,大家誰不想有一個“影響未來”的機會呢?尤其是張潮的作品已經被證明有這個能力的基礎上。 《最后一課》以后,不僅國內的最大教培機構股價大跌,更是讓許多家長選擇了“放孩子一馬”,也“放自己一馬”。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則給國內的器官移植黑市帶來了沉重打擊,順便還讓廣東整頓了一下勞務市場。 《畫皮》就更別說了,簡直就是把國內幾個互聯網大廠放在火上烤。 這篇《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旦發表,肯定會連著這篇獨特的創作方式而讓所有人震驚,說不定在將來是能進歷史的。 加上馬伯慵說的“社會責任感”,確實容易讓年輕的編輯們“瘋狂”。 良久以后,張潮才道:“吵得這么兇,說明大家關心的不僅僅是主人公的命運,也關心自己的命運。 這也是我寫這篇的初衷——我們天然會警惕大張旗鼓的對個人權利的侵襲,卻總在不經意間,于細微之處一點點讓渡自己的權利。 當然,這種讓渡確實可以帶來便利,但問題是——非得如此嗎? 我這里沒有答案,我希望你能有。所以這場爭吵我不參與。 不過你可以告訴大家,等寫完了,我請大家吃飯,地方你們挑。” 說罷,和馬伯慵說了聲“再見”就掛了電話。 馬伯慵看著“嘟嘟”作響的座機話筒發了一會兒呆,就聽有蘭婷在身后道:“他是不是不想介入我們的爭吵?” 馬伯慵把椅子轉過來,尷尬地點了點頭。 蘭婷笑嘻嘻地道:“張潮說話還是算數的,他說把選擇的權利交給我們,就不會食言。” 馬伯慵指了指編輯室里“捉對廝殺”的編輯們,無奈地道:“那你們還干不干活了?咱們也不能只圍著這一篇轉啊! 不然,我看還是投票算了!” 蘭婷聞言,眼睛一瞪,不顧馬伯慵的身份,直接否定道:“不行,這次選擇太重要了,不能搞‘多數人暴力’。 應該充分討論、達成共識!” 這時候其他編輯也過來道:“現在分歧這么大,強行搞投票不合適。” 馬伯慵頭都大了,只能用自己職務上的權威,強行停止了大家的爭吵,先去忙別的工作。 他自己則揉了揉太陽穴,開始梳理起各方的觀點。 同意「選項1」,即羅智舉手接下任務的,認為這么寫更能彰顯人性中的自由天性向惰性、向貪婪,以及向資本妥協的悲劇。 “羅智”之前因為“周瑩瑩”產生的心動,因為“黃恬恬”產生的自我懷疑,都會成為這悲劇的催化劑,讓整部的諷刺感更加濃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