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后人受到影視劇和各種資訊的影響,認為八十年代舉國上下都愛好文學,便以為八十年代在文學創作上是無比開放的,但實際上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學可以說是命運多舛,曾經三度進入緊張狀態。 有些文學雜志因為發表包括先鋒在內的與傳統存在區別的作品受到不少來自上面的嚴厲批評。 即便是如《收獲》這種有著巴老坐鎮的刊物,在1988年推出兩期先鋒文學專號后,也面臨了改組編輯部的命運,折騰了整整半年時間,才轉危為安。 那次的事故恰好是在風氣緊張的時候,而林為民選在在83年初將馬原和于華這兩個具有先鋒特色的作家推向臺前的時機選的很好,國內的文壇仍舊處于開放的狀態,連文協主辦的《文藝報》都主動為林為民張目,可謂是天時地利。 而林為民今天在燕京師大的演講,便是要把“人和”貫徹到底。 盡可能的將“先鋒文學”的概念普及開來,讓它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才能在未來可能發生的波折當中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年代的大學生,朦朧詩如果沒有這群大學生的狂熱追捧,是絕對無法在短時間內在眾多主流詩壇大佬打壓的情況下便成為國內詩壇當中影響力最大的流派的。 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食指的詩歌能夠變得耳熟能詳,很大程度上依賴的便是這些大學生們恐怖的傳播能力。 當然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因素,讓一種文學類型以更快的速度在人民群眾當中生根發芽,最好的辦法就是要有更多的好作品。 所以,林為民最近也在考慮寫一部具有一定先鋒色彩的作品。 思緒只在轉念之間,林為民旨在介紹先鋒文學的演講讓臺下很多學生都對先鋒文學有了極大的了解,也有不少學生聽的云山霧罩。 但有時候往往越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越愿意相信權威。 今天,林為民便是這樣的權威。 盡管有些人聽不太懂,但大家都覺得似乎是聽了很厲害的東西,得把林老師的演講內容記下來才行,這都是以后跟別人在一起時的談資。 林為民的演講結束,將話筒交還給了張建軍,然后由他們安排學生們的提問。 折騰了幾分鐘,臺底下嗡嗡聲一片,學生們都有些迫不及待。 直到話筒再次回到林為民的手中,得到張建軍他們的示意,林為民站到主席臺的邊緣靠近觀眾席。 “大家有什么問題都可以提出來,互相交流一下。”林為民說著,眼神在臺下一片舉起的手臂當中揀選著。 “那位穿藍色襯衫、戴眼鏡的男同學,由你來提問吧。” 藍色襯衫戴眼鏡的男同學站起身,表情帶著幾分激動。 “林老師,你如此賣力的推廣的所謂的先鋒文學,在我看來有很大的成分是在故弄玄虛,把自己講不好故事、塑造不好人物的缺點以新奇的方式進行掩蓋而美其名曰為先鋒。 不知道對我的這種看法,你是怎么看的呢?” 男生說完話,還略帶挑釁的表情。 觀眾席當中因為男生的這個直白的提問而產生了騷動,顯然在這些學生當中,抱有這種想法的人并不是只有他一個。 面對質疑,林為民的臉上掛著淡淡的笑容,認真思考了一會兒才張開口。 “這位同學的問題很尖銳! 伱說有的作品可能存在故事不夠圓融、人物立不住的問題,這種問題與是否是先鋒文學無關,而純粹是個人寫作能力的問題,就像是這道菜你點了,但不好吃,這不是菜名的問題,而是廚師的問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