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純真年代-《1980我的文藝時代》
第(2/3)頁
《觸不可及》的停演是無限期的,意思可不是以后再也不演了,而是要看情況,說不定再過個十年八年,換了一茬觀眾,還得復排一下。
對于百老匯的經典話劇來說,這是常規操作。
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從四十年代誕生,已經復排過兩次了。
聊完了停演的《觸不可及》,阿瑟·米勒難免有些惆悵,林為民便將話題轉移到了《追風箏的人》身上,阿瑟·米勒剛才還低落的情緒又高漲了起來。
跟日漸衰落到不得不停演的《觸不可及》相比,《追風箏的人》如日中天。
自前年九月公演,口碑爆棚,票房收入喜人,尤其是在去年年中狂攬托尼獎幾座大獎之后,票房收入更是爆炸。
短短一年半時間,《追風箏的人》已經創造了近5000萬票房收入,總票房超過《觸不可及》指日可待,唯一的不確定是究竟會創造什么樣的歷史。
不過最近在百老匯風頭最盛的,還要屬剛從倫敦西區搬來的《歌劇魅影》,作為天才作曲家安德魯的最新力作,《歌劇魅影》在百老匯甫一公演便火爆紐約全城。
百老匯雖說舞臺劇種類繁多,但音樂劇毫無疑問是當中最強勢的。
有《艾薇塔》、《貓》等經典音樂劇的底子在,又經過了倫敦西區一年多的磨礪,《歌劇魅影》只用了數天時間便征服了紐約城的觀眾們。
阿瑟·米勒說到《歌劇魅影》的時候,語氣中充滿了感慨和羨慕。
“林,真是沒有想到《歌劇魅影》會如此受歡迎。”
當初林為民要投資《歌劇魅影》,阿瑟·米勒還曾有過質疑,可現在看來,林為民的決定無疑是正確的。
“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林為民玩笑道。
“哈哈,沒錯!”
說笑著,兩人掛斷了電話。
中午吃完午餐,同事們在編輯部里閑聊,說起了最近文壇熱議的一個話題。
1987年海南建省,按理說這事跟文學圈沾不上什么關系。
可巧就巧在去年春天《鐘山》跑到海南島上組織了一次筆會,筆會結束,不少參加筆會的作家回來之后自發的宣傳起了海南島的盛景,如同世外桃源一般。
《鐘山》的筆會成就了海南島在文學圈的美名,本來這事到此應該到此結束。
可誰也料不到,竟然有人提出了要移居海南島的想法,用他們的話說,要“去營建一個精神之島”。
率先提出這個想法的是作家韓少公,讓人意料不到的是,他這個天馬行空的想法,竟然贏得了不少人的響應。
這幫人云集景從,行動力極強,不僅是舉家搬遷,戶口注銷、兒女轉學,帶上了存款,毅然決然、浩浩蕩蕩的殺向了海南島。
一時之間,引得整個中國文壇側目,無數人羨慕這群人的特立獨行和浪漫主義。
過去這一年,韓少公等人大肆宣揚他們的理念。
要一張報紙,一本雜志,一個出版社,一個函授學院,一個農場。
可從去年到今年,他們醞釀的大動作卻始終不見著落,不少原本艷羨和看好的眼光也逐漸變成了質疑。
“為民,你說他們能不能干成這件事?”柳蔭問林為民。
韓少公等人的理想,最近這一年林為民也聽聞了不少,他們的想法是要建立一個理想化的世外桃源。
先辦雜志,再通過辦雜志產生的效益辦學,辦農場。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