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提這個了。”林為民擺擺手,又問道:“這一期《當代》的口碑怎么樣?” 1991年第一期《當代》已經上市近半個月時間,作為林為民主持《當代》的最后一期刊物,他自然是關心的。 賀啟智道:“口碑相當好,銷量也很不錯,這一期破220萬冊應該不成問題,大家對于華的《活著》評價非常高。” 于華的《活著》排了幾個月的隊,終于在今年的第一期刊物上發表。 作為林為民看好的作品,《活著》享受了頭條、大字號、一期發完的待遇,這三項待遇現在已經逐漸成為《當代》的一項傳統。 得到這樣的待遇,對于作家們來說不僅是光榮,更意味著他們的作品很有可能在《當代》的推廣之下響徹國內文壇,成為千百萬讀者們熱烈追捧的經典之作。 《平凡的世界》、《塵埃落定》、《白鹿原》…… 但凡在《當代》享受過這種待遇的作品,還沒有出現過意外。 《活著》發表后的反響也沒有辜負編輯部對這部作品的期待,和它的前輩們一樣,這部在發表后的短時間內便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以先鋒文學起家的于華,經過這些年的不斷磨練,已經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獨特風格。 余華早期寫先鋒,善于也樂于剖析人性之惡、之殘酷,但在《活著》里面,于華的風格特點發生了轉變。 在《活著》當中,厄運多,但惡行少;英雄少,但美德多。 透過《活著》,評論家們和讀者們能夠清晰的看到于華作為作家的成長。 對于評論家來說,這種成長是令他們欣喜的,中國文壇看起來又要多了一位了不得的大作家。 但對于讀者們來說,于華的成長卻令他們無比痛苦。 《活著》伴隨著《當代》的熱賣,在短時間內便擁有了上百萬的讀者。 雪片一般的讀者來信迅速的堆滿了編輯部的角落,其中絕大部分來信都提到了《活著》這部。 讀者們對于《活著》的評價普遍是非常高的,憑心而論,這是部非常好的。 但恰恰是因為這種好,卻令讀者們倍感痛苦。 爹死了,娘死了,老婆死了,女兒死了,兒子死了,女婿死了,外孫死了。 中國的文學愛好者們不是沒見過世面,一部文學作品死幾個人算得了什么事,主角遭受點苦難又算得了什么事。 可問題是,你他娘的不能可著一個人禍害啊! 在眾多來信當中,有相當數量的讀者寫信來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聲討作者于華。 大家的意見總結起來只有一句話:是誰他娘的教伱這么寫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