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還有一份稿費單,那是《當代——第一屆互聯網創作大賽專號》的用稿稿費。一周之后,刊登所有獲獎作品的《當代——第一屆互聯網創作大賽專號》就將會上市。 頒獎儀式結束后,眾多年輕作者仍沉浸在亢奮的情緒之中,在場的文壇前輩們看著他們青澀的表現不由得露出會心的笑容。 年輕真好啊! 頒獎儀式結束是林為民的講話,他沒有一本正經的發言,而是坦率的與在場的年輕作者們聊了起來。 林為民指著一個三角眼年輕人身前桌上的銘牌,上面印著“李尋歡”三個字。 “這個筆名有意思,看來這位同志很喜歡古龍的。” 被點到名字的路金波有些激動,又有些緊張,“是,我特別喜歡古龍最喜歡李尋歡這個人物,所以才用這個名字當作了筆名。” 林為民又指著另一個銘牌,“那這個‘邢育森’有什么說法沒有?” 面容白凈,有一股書卷氣的年輕人起身說道:“林老師,這就是我的本名。” 林為民笑道:“拿本名當筆名,跟我一樣,小伙子有個性。” 在場眾人發出一陣笑聲,會議室里的氣氛逐漸輕松下來。 跟眾人聊了十多分鐘后林為民見時間差不多了,說了幾句寄語,結束了今天的頒獎儀式。 頒獎儀式結束后眾人出了會議室,來到國文社院中留影紀念。 三十多人分成了兩排站立,一聲“茄子”后,第一屆國文社互聯網創作大賽的所有參與者都被記錄在了膠卷上,成為時代的印記。 集體合影留念后,在場的眾多老前輩又被年輕人們拉住不放合了幾張影,林為民是被當吉祥物最多的人,幾乎每個人都合照到了。 翌日,《光明日報》第03版發表了一篇標題為《第一屆國文社互聯網創作大賽落下帷幕,頒獎儀式昨日在京舉行》的通訊稿。 “作者:記者韓曉慧,《光明日報》( 1997年11月17日星期一03版) 本報燕京11月17日訊(記者韓曉慧)9月15日國民文學出版社舉行第一屆互聯網創作大賽,大賽為期一個月時間,于10月15日落下帷幕,經過評委會嚴格評選,本屆互聯網創作大賽共誕生了20篇獲得優秀獎的作品。這些作品多以都市青年為主角,以時下新興事物為主題,獲得了評委會諸多專家的一致好評。 昨日上午9時,第一屆互聯網創作大賽頒獎儀式在國文社舉辦,20位獲獎作家集體亮相。通過國文社舉辦的創作大賽,這群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的業余作者走向了文壇,為中國文學界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力。 ……” 《光明日報》上的通訊稿并不起眼,但卻讓20位獲獎作家欣喜不已,因為在通訊稿的最后還附上了他們的筆名和獲獎作品名稱。 再加上幾日后要正式上市發行的《當代——第一屆互聯網創作大賽專號》,正如文章所說的,這群原本只能寄情于互聯網的業余作者們,透過國文社的渠道走上了他們的文學道路。 也在不知不覺間,影響了中國網絡文學未來的走向。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