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但不管是哪種情況,賴恩的提案似乎都大有意義。 首先,賴恩的構思里并未用到太多超階科技,不會引起敵人太多警惕。 第八條時間線中的人類就能完成,只是當時被穹頂封鎖,人類走不出去,對太陽的開發壓榨強度不夠,能量攫取只能依靠太陽的自然燃燒。 以當時的物質產能,只需要艦船和飛行器等交通工具就能完成運輸工作,所以沒做而已。 但這一次,陳鋒將會把恒星快速開發技術留下來,建成終極階段的戴森膜,到時候物質產能將會完全壓過艦船載具的運輸能力。 修建賴恩提出的這血管般的太空鐵軌網絡,倒是剛好解決生產力需求。 念及此,陳鋒倒有些驚喜,“說說你是怎么想到這點的呢?” 賴恩道:“我正在研究你教給我的時空拓撲學。” “嗯。” “雖然現在不具備實驗條件,但你已經告訴了我明確答案。質能轉化是可以實現的,對吧?” “是的。” “然后你還給我描繪了戴森膜,描繪了一種可以穩定提升太陽燃燒速度的手段。所以,我推測,當穹頂抵達后,我們只能依靠太陽系內部的資源厚積薄發。我們甚至可能在一千年內徹底燃盡太陽的生命,與孕育我們的家鄉揮手作別。那么,想把我們的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到最高,我們便必須建成太空血管網。” 賴恩擲地有聲的說道。 陳鋒沉默良久。 不得不說,他被賴恩突然爆發出來的驚人分析能力震驚了。 賴恩已經擁有與他相似的長遠眼光。 并且,他從科學的角度分析文明發展的手法,比陳鋒本人更精確,更有創造力。 賴恩的時空拓撲學登堂入室了。 陳鋒本以為賴恩至少還得再要二十年才能達到如此境界。 賴恩給了他一個大大的驚喜。 陳鋒習慣性的伸出手拍了拍賴恩的肩膀,“干得漂亮。” 明明此時賴恩的容貌比陳鋒看起來要老得多,但他卻罕見的露出靦腆笑容,“多謝夸獎。其實這是我昨晚才萌生的念頭。鐘蕾為你做到這一步,甚至放棄了幾十年的生命。我也是你的戰友,你的同胞。我認為,我能,也必須做到。” “時空拓撲學很了不起,但我的年齡比你還大,我也沒有你這么長的壽命。所以,對不起,這次我也要違抗你的命令了。你得去重新培養一個繼承人。歐俊朗的兒子,歐天文就是個不錯的選擇。據我所知,他的喚醒度已經即將抵達30%了,是吧?” 陳鋒:“是的。” “那就正好。我可以放心大膽的前進了。既然我的天賦是科學研究,是創新。我想要平生無憾,那么我便必須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發揮出我最大的力量。你曾批評過我,說我都快變成個低端的項目經理。我這幾十年來對你的批評一直銘記于心。我會在科學的領域,如同鐘蕾一樣,留下能流傳萬年的東西。” 說完,賴恩便開始給陳鋒仔細介紹起這太陽系快速交通網絡的內核。 賴恩完成了兩種初步設計。 一種是這初代交通網絡的建設方案。 當第一代戴森膜于2200年左右建成,質能轉化技術變為現實后,將會有大量普通百姓轉為工程人員。 這一步,利用結實的繩索為血管網絡搭建框架,需要大量工人人工操作完成。 隨后,具備超量量子智慧的繁星將會接過剩下的大部分工作,操控兼具質能轉化功能的大型工程機器人沿著索道走一路修一路。 既能生產材料,也能持續完成施工的大型工程機器人只需要少量的人工操作人員。 按照賴恩的計劃,只要工程機器人的數量夠多,最遲2300年內,第一代血管網絡就會落成。 賴恩的第二個設計,則是血管網絡的遠景方向。 第一代的太陽系血管網絡依靠超真空和電磁動力推進,以得到最高三分之一光速的物資運輸速度。 第二代血管網絡的軌道干線則會建立在引力線之下的曲率亞空間里,最高可以達到二十倍光速,血管網絡的覆蓋面將會放大至數十光年,甚至數百光年,可以普及到整個獵戶臂里。 第三代血管網絡,則建立在類似于星門科技的基礎上,將三重空間利用起來,可以達到與星門傳輸相近的超快速物資傳遞,甚至能在整個銀河系內鋪開。 至于第四代,也就是賴恩的理論終極目標。便是人類以大統一理論為根基,親手建立與曲率和折躍空間截然不同的,屬于人類自己的宇宙級快速通道。兩萬五千倍光速的第三重曲率空間的終極速度,只是基礎。 第(3/3)頁